当素质教育被提出来,写进课程标准之后,当文件中新闻中处处出现素质教育之后,这么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是不是真的在所有不欠发达的地区彻底实施了呢?或许我不会知道答案,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可是,我是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可以以自身经历和现在得教育教学中做个对比,比较一下现在很多地方到底是不是素质教育。 我在读书的时候,小学是在老师照本宣科的课堂模式度过的,课上是死记硬背,放学回家是作业两遍以上,多的时候达到五遍十遍,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分数,对老师的评价也只有看他的学生考的如何。中学时,作业次数减少了,但是作业量很大,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也只有分数,能不能上重点高中最看重分数。高中三年,除了语文英语还有课堂作业,其他作业老师不批改,做没做全靠自觉,能不能上好的大学只看高考分数,对老师的评价只有分数。 现在又是怎样呢?在教育一线,我深有体会。现在都在大讲特讲素质教育,所以我们形式上必须首先是。例如,不再强调死记硬背,作业量大大减少,对学生不能体罚(想当年老师打我们坏了几把扫帚,打断了几根棍子,现在我的手上还能隐隐感到那一棍子的力道)。伴随着这些评价方式是不是变化了呢?对于学生的评价,小学不正式组织期中考试,但就真的没有了吗?否!学生每学发的是填了ABC等级评价的素质报告单,这样就是素质教育了吗?看似是!可是对老师的评价变化了吗?没有,尤其是重要时刻,没有变化。那么问题来了,老师不看重学生分数,那么在一些重要时刻他就会略逊一筹。所以就会有什么现象呢?死记硬背不强调但是却重视,作业不写很多遍但更多,教辅材料规定不许额外增加,实际可不是如此。想上重点中学,分数拿来! 这样的情况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少的,高中就不是如此了,老师可以"大胆"补课买教辅。高考用分数选拔人才被看作是最不失公平的方式。 这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吗?如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如何对学生,对老师进行合理评价?或许将来所有不欠发达的地区都彻底实施了,现在发展是在向素质与应试教育的平衡阶段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