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清晨,当我们走在乡间小路上,碰见两个放牛或拾粪的老人时,他们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就是:“老伙计!你起得早啊!吃饭了没?”另一个回答:“‘向偏’了!你呢?”“我是‘告(叫)花子放不得隔夜食’,昨黑了就‘向偏’了!”这话即幽默,又十分有礼性。那么,这礼性在哪儿呢? 我的一个朋友是木匠。他的师傅给他讲了自己的一桩事,目的是拿他的例子来教育下一代。他说他在当学徒时,与几个师兄弟一块,跟师傅出门去为一家大户做水车。当年打一部六人头的大水车,是很了不得的事,主家为此专门备了一桌酒席。然而吃饭时,师傅却把徒弟们统统赶到一边去,只他一人很威严地坐在席上与主人喝酒。这是“师道尊严”,徒弟们不敢谝嘴。主家看不过,就说:“小师傅们不喝酒,可以让他们上桌咽菜啊!”师傅就说:“都拈点菜到一边吃去!”朋友的师傅当时年龄很小,夹了一点菜后,就躲到大师兄背后吃。师傅突然从坐位上跳过来,一“擂骨头子”凿到他头上:“好没教养!怎么能在人家背后吃?那是吃人家的力气!”朋友的师傅从地上爬起来,又走到师兄对面,还没蹲下,师傅又吼起来:“也不能正对着别人吃,说起话来,涎喷到别人身上,也没有礼性!”这个故事就说出了“向偏”的全部内容,里面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不能正面对着人家吃饭,防止唾沫星子溅到别人脸上或碗里;二是也不能正对着别人的后背吃饭,那会吃了别人的力气。这里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我也说不清楚。据师傅们讲,背属阳,阳气是人体的营卫之气,也就是力气;三是“向偏”也有“向隅”的意思,即背着人、躲到一边吃。这里又分两层意思:一层是可能自己的“场合(饭菜的质量)”没得彩,端出来不玩人;二是人的吃相不好看,有人嚼东西,舌头“咂”得叭叭响,像猪吃食一样难听;有人吃东西特别快,像刚从牢里放出来一样狼吞虎咽;有人喝汤喝得“呼呼”响,能把房顶喝塌……避开别人也正是自尊的需要。一些有讲究的师傅,一日就吃三顿正餐,从不吃零食。而徒弟年纪轻,饭量大,端起大海碗就能甩几碗,那也不打紧,师傅理解,你大可放开肚皮吃,但是“吃饭不是筑墙,咽菜不是放羊”,你得吃文明点,吃相不好,小心师傅的“擂骨头子”凿过来。严格的师傅也不允许徒弟边走边吃东西,尤其是靸着拖板嗑着瓜子,小心他的“擂骨头子”又凿过来。“向偏”即有礼性,又很文雅,怎么不应该提倡?而现在有些人不懂这种规矩,张口就问:“呷了吗?”回答的人也不转弯,而且还厚着脸皮“嗷食”着说:“怎么,想请我搓一顿?”这就是老人们常骂的那种人:“狗子过门槛——嘴在前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