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圆滚滚的灰土豆 于 2016-12-17 16:21 编辑
城市中最值得回味和流传的故事
都散落在已经走向没落的老街老巷里
步行在安居老街老巷中的时光
则像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书本
到处都在讲述着时代安居人的生活百态
1300多岁的安居老街,主街道有500米长,贯穿东西,是这段传奇从兴盛到衰落的见证。小编第一次来到安居老街,就为眼前的一切所动容,布满了青苔的墙壁都是无处言说的故事,走的越深,老街的味道就越浓,曾经热闹非凡的步行街道,现在留下的大多是些老人,但是也正是他们,老街的味道才能一直一直传下去......
张爷爷老两口,他们已经80多岁了,他们生于此长于此,在这相伴到老,他们告诉我,他们在这儿已经住了七八十年了,如今孩子都在外面,自己两口就在家守着这个家和这个院子。
他们在家里的小院儿中,布置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花园,种的有栀子花,刺棉花,百合花,菊花,还有小石榴,现在正值冬季,不少花都凋零了,但是绝不会影响对于明年花开的期待。
11点半的时候,爷爷已经开始淘米准备做饭了,他们的生活很规律也很开心,对于现在的一切他们也不吝与别人分享,听两位老人说每年正当花开的时节会有不少人进来参观,我想大家都喜欢的不仅仅是花一样的庭院,更是他们花一样的生活。
石奶奶,86岁,在这所房子也是住了几十年了,我们还在门口张望犹疑着不敢进去的时候石奶奶就喊着让我们进去,坐下来仿佛不是第一次见面。她一遍跟我们说着话,一遍看着电视上播放的赵丽蓉老师的小品,手里还抱着铁质的烘笼。她说那是她的孩子们买给她的。
在这条巷子中,当属石奶奶家的门最为醒目,绿油油的圆形大门,鲜红的对联。她说这个门是她们家自己刷的,1954年的发大水的时候房子倒了之后重新建起来,还是住在这么多年住了这么多年还是没什么变化。
如今这个院子除了她就剩下请来照顾她的人了,5个儿子分了家有些在随州有些还在安居,自己则因为行动不便,便请了一个人照顾日常起居。在我们起身要走的时候,石奶奶还留我们吃饭呢。
刘叔叔,出生多少年便在此住了多少年,虽然不能细细说出来九街十八巷的名字,但是却早已将其玩了个遍,在一个地方待长了就会有感情,更何况这是自己的家。如今人到中年记忆中无法抹去的还是儿时和小伙伴在四四院的壕沟那与儿时的玩伴儿的官兵捉强盗吧。
刘叔叔说,这里现在住的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了,曾经地方铺的鹅卵石路为了发展全部换成了水泥路,之后又因为修水管,整条路变得坑坑哇哇。繁华的老步行街如今也只剩下关着的小卖部窗户,下面还有依稀可见的雪糕二字。
过去只走人的老街小巷如今也时常有电动车经过,可是老街终究是慢节奏的,在和刘叔叔谈话的过程中一辆电动车蹭到路旁的石头被迫停了下来,这是不是也在无声的告诉人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别因为追求快忽略了两旁的风景。
提到安居就不能不说它的豆皮了,蒋阿姨,今年50岁了,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到她这依旧还在延续,每天深夜一两点钟就要起来做豆皮,每天多少不定,根据电话预定的情况来看。
蒋阿姨说,这些豆皮都是绿豆加大米磨出来的,自己做这个二三十年了,曾经凭着这个手艺还上过电视呢。早就对安居豆皮垂涎已久的我,自然是不过放过带点回家的机会。
林爷爷,66岁,看见他的时候我们并不在安居老街,而是在新的步行街旁,他手里正拿着一个热水壶补底,这样的工作做了一辈子了,贴贴补补,哪能东西坏了就换新的呢?
像许多的老手艺一样,林爷爷的这门手艺发展到现在愿意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就如他说的:“没有接班人,传不下去了”。
这些都是他亲手做出来的,从前的品种更多,有接口,吊子,抽水管,炉子.....补一个水壶的只能挣两三块钱,平均每天工作6个小时,也是一个老手艺人的坚守。
上周末上午10点半,做304路公交和小伙伴阿黄来到安居,安居的步行街上很热闹,买菜的、做生意的,街头卖小吃的....好不热闹,可是转过几道弯到达老街后,一切都安静下来了,这里的一天的生活好像还未真正的开始。
老街入口遇到了推车的几位老大爷,看样子他们是正准备出门,此时对于赶早市的人来说,似乎有些晚了,但是他们还是不紧不慢,保持着自己的节奏缓缓向前。
周末的上午,小孩子不用上学,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然后开始写作业啦,一张小桌子,一个小院子,两张小椅子,当然缺不了陪伴的人。
身处这条街中,才能感受到些许的烟火气息,或许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这里的生活并不是孤寂,而是一种藏于热闹之后的悠闲。
没有大城市怎么也追不上的快节奏,也没有小城市的朝九晚五,它就是它,没有多余的规则,一切由这里居住的人们决定着它的步伐,可能与天气相关,可能与心情有碍。
藏在小巷中的除了斑驳的墙壁还是生机勃勃的小草,本是冬天,它们依旧翠绿,为这老街也注入了鲜活的色彩,自由发挥,自由生长。一不小心就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惊喜。
走到老街的街头,便看到这位老爷爷挑着两筐满满的松毛的在售卖,可能这些是他起早去到对面的山上辛苦捡的,听他与店家交谈,松毛的价格是几毛钱一斤。其实现在用土灶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了,可是这种做饭的方式在老街还很普遍,大多是一些老人的家里。
一条街道望到头,也不过寥寥几人,挑着扁担卖松毛的老爷爷走进了老街,一步步,安静的好像松毛落在地上的声音。远处拄着拐的老奶奶没说一句话,只留下一个略带佝偻的背影。
在往前走,才能听见老街中传来悠悠的广播声,浑厚的男声透过收音机传出来,更具有磁性,在上午的老街里,在安静的老街中,在热闹的喧嚣后,一切更加寂寥了。 已经被荒废的墙上长出了许许多多的仙人掌,一颗挨着一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我不知道它已经这样多少年了,无人问津却令人惊艳。
大门上已经生了锈的锁,衬托着阴天的天气似乎更应了当时的景象。这些开着或者紧闭着的门也在等待,等待着远去的归人。
家家户户的门牌号还是新的,陪伴着这里的一切,安静的凝望着这条街。
老街中还有一处很有名的建筑,现在的名字叫“安心禅寺”,现在保存还较为完好。门口的练个小狮子无声的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老街背后的新房已经建立,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就像一个暮年的老人,依然等待着家人的归期.....
小土豆后记:一直以来对老街古城有特别的向往,来安居老街之前只在照片上看过它的样子,到了之后才发现仅凭图片的感觉还是过于浅显,一砖一瓦一家都有自己可能说上一天故事,哪怕再也看不见往日的繁华,仍然对它心生敬意。
对于这个即将消失的传奇
你有什么话想说
欢迎在底部留言
别忘了给土豆点个
也欢迎你们加我微信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