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状况
随州散居的少数民族,由于从事职业不同,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也不尽相同。人数较多的是回族,而且定居历史较早,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基本属于因就业和婚姻关系迁入,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基本与汉族同化,生活水平与汉族无异。因此这次调研主要走访了回族群众,调研报告也主要反映回族群众的生存状况,并针对其生产生活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总体来看,回族群众生活水平发展不平衡。一是极少数回民兴办产业,生活富裕;大部分回民人均年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当地居民相当;还有部分回民生活水平偏低,有的甚至相当贫困。二是随县、曾都、广水回民生活水平依次处于递减状况。随县回民生活处于中等水平,居住在集镇的还略高于周边农民;曾都区回民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基本持平;广水市回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平均水平,2011年广水市城镇人均收入1500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7025元,而回民人均年收入仅为6500元,生活在工新街的回民收入水平更低。全市回民有困难户119户,360人,其中特困户50户,140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广办工新街社区。
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收入低。回族群众就业率低,相当一部分回民无固定职业,收入来源少,生活比较困难。工新街回民因为大部分是沿京广线流入定居的,非土著居民,没有土地,没有资产,主要靠经营传统手工艺如熟食、屠宰牛羊、小商品零售、外出打工等维持生活,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如贫困户李爱蓉,无文化,无技能,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每月260元,没有其它生活来源。还有一家特困户,自己垒的房子,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只小羊。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广办工新街回民居委会,紧挨京广线东侧,既非农村,又非城区,历史上靠为铁路搬运沙石为生,也曾经办有十几家加工企业,后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全部破产淘汰,因而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街道路面近一公里,年久失修,无排水设施,消防设施不健全,住户拥挤,旧房危房多,安全隐患较大,特别是社区内厕所排污不畅,环境恶劣,与周围群众相比,落差很大。新城回族居委会,道路狭窄,人畜共住,也有不少旧房危房。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到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差,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工新街回民组长毛秀英,一家三口住房面积仅26平方米,还是租住铁路的公房。低保户李爱蓉,家中3口人,目前租住别人的房子,面积仅20余平方米,居住条件十分困难。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层次低。虽然目前有各种优惠政策,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但绝大多数孩子由于语言、宗教、习俗及家庭条件等原因,仅接受义务教育后便放弃继续学习,劳动技能偏弱,只能从事一些苦、累、脏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低下,发展缺乏后劲。据广水市统计,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10名,这其中还有很多是从外地迁入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聚居地少数民族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远远低于10%。二是地域偏僻。随州市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数聚居在与河南省交界的广水广办、随县小林、随县新城等边远乡镇或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本身经济不发达,加之聚居区内的少数民族都是由外地迁至,一穷二白,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以传统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增收难度大。三是思想观念陈旧。由于受风俗习惯的束缚,传统小农经济和信息闭塞的影响,少数民族家庭往往对改善家庭状况、提高经济收入缺乏决心和信心,没有良好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头脑,人际交往和职业流动局限在少数民族范围内,导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内在驱动力。四是缺乏创业资金。由于生活较困难,可供用于融资的抵押物少, 难以获得创业用的资金。例如广办工新街的回民群众想建一个牛肉加工企业, 但缺乏资金,至今无法建设。五是引导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政策和举措,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少数民族企业由于市场变化都趋于改制破产,农村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少,加之专门针对散居少数民族帮扶的专项资金缺乏,少数民族工作基本处在维持稳定阶段,推进难度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