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2462|回复: 3

生命的旅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8 2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中的绿洲 于 2015-12-28 22:32 编辑

        生命的旅程

        文/叔本华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时间的步伐极为缓慢。因此,生命中最初四分之一的阶段不仅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整个生命旅程中最悠长的,它留下了最多的美好记忆。如果一个人要讲述自己的人生,他一定会告诉你很多这一时期的事情,远远超过之后人生的经历。生命的春天如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日子冗长得令人难熬;而两者的秋天依然相似,虽然短暂,却更舒适、明朗。

        但是,为何对于一位老人来说,他过去的生命显得如此短暂?因为他的记忆是简短的,所以就误以为他的生命也是短暂的。他不再记得生命中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更遗忘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于是。留存下来的记忆就所剩无几了。因为通常来说,人们的记忆和智力一样,是不完美的。如果我们不想让之前所学到的东西和经历过的事情逐渐沉入遗忘的深谷,就要不断地回想、重温它们。

        我们活的时间越长,可以称之为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我们反复追思的事情就越少;而只有经过追思回想,它们才能在我们的记忆中保存下来。也就是说,事情一旦过去,就立刻被我们忘记了。就这样,时间飞逝而去,却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为什么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人生是那么漫长,似乎永远看不到边际和尽头?因为我们要努力寻找时机去获得我们人生中期望得到的所有东西。我们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塞满了无数的目标和计划,要将它们全部付诸实现,也许活到玛士撒拉的年纪也不够。另外,是因为年轻时的我们喜欢根据自己度过的短暂年岁,来衡量整个生命的长度。

        有时候,我们确信自己是在渴望某一个遥远的地方,然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怀念、想要重温曾经的时光——那些我们比现在更年轻、更富朝气时度过的时光。那时,时间戴着空间的面具嘲弄了我们。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们就会明白自己被骗的有多重。

        要想获得高寿,可以有两条途径,二者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作为必要的前提。这也许可以用两盏灯来加以说明:一盏灯的灯油很少,但却燃烧了很长时间,因为它的灯芯很细;另一盏灯的灯芯虽然粗大,但却同样能燃烧很长时间,因为它有足够多的灯油供给。这里,灯油就好似人的生命力,灯芯的区别就是人们使用生命力的各种不同方式。

        在36岁之前,我们对自己生命力的消耗如同某些人靠吃利息过活:他们今天花费的金钱,明天就又能重新得到。但是过了36岁之后,我们的处境则犹如那些开始动用自己本金的人。
然而,尽管如此,青年人也要爱惜地使用自己的精力。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在那些奥林匹克比赛的获胜者中,能够在青少年和成年之后两个阶段都获奖的人寥寥无几。原因就是,过早的努力训练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生命能力,以至于到成年后无以为继。肌肉力量是这样,精神力量更是如此,而所有的智力成果都是精神力量体现。因此,那些早熟的神童就像是温室里培养的花朵,以他们童年时的聪颖非凡震惊了我们,但随后却沦为了非常普通的平庸之辈。不仅如此,那种强迫孩子过早地学习古代语言的错误方法,也许是导致众多博学者枯燥乏味、严重缺乏判断力的原因。

        我已经说过,几乎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跟他人生中的某一阶段特别合拍,所以当到这一阶段的时候,一个人就会达到他一生中的最佳状态。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很是可爱,但随后就不那么迷人了;有些人在中年时特别活跃、精力无限,但随着时光的消逝这些都消失不见。大多数人是到了老年才表现出最好的状态,因为此时他们已富有人生经验,处事能够泰然自若,所以性情也变得更加从容、温和。

       一个人活得越老,他之前的见闻、行为和经验在他头脑中留下的记忆就越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具有完整的意识来生活,而到了老年他只带有一半的意识活着。

       年龄越大,时间流逝得就越快,犹如一个球滚下山坡。或者像是一个旋转的圆盘,距离中心越远的点转动得越快。

       年轻的时候,外部的直观事物吸引我们;年老的时候,思索和追忆则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因此,青年是属于诗歌的岁月,老年则是哲学深思的季节。

       无可置疑,人的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就是青年时期,这一时段最迟可以延伸到35岁。35岁之后,人的精力就开始衰退,虽然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缓慢过程。不过,即使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时期,人的精力也并非没有进步。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们的经验和知识才能真正地达到富有、成熟,然后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从各个方面观察和思考人生,有能力对事物加以比较,发现它们的差异和关联,从而正确地理解事物之间的真正关系。

       一个人只有到了老年之后,才能对人生获得充分、完整的理解。因为只有阅历深远的老人才能洞悉整个人生,了解生命的自然历程。老年人不仅像其他人那样熟悉生命的开端,而且也了解生命的终点,因此,唯独他们能够完全理解生命彻底虚无的本质。而其他人则始终坚持不懈,误以为一切事物最终都将变得完美。

        青年时代是素材,以形成自己关于世界的独特知识和对于人生的原初认识的时期,换句话说,是一个天才积累留给世人的遗产的时期,然而,他必须到中年之后,才能真正成为这些素材的主人。因此,我们发现,伟大的作家通常在50岁左右才能为世界奉献出非凡杰作。不过,即使知识之树必须要枝繁叶茂之后才能结出果实,但其根基却是在青年时代扎下的。

        人生的前40年如同一本书的正文,后30年则提供了对正文的注释和评论。没有评注,我们就无法正确地理解文本的真实含义和其中的前后关联,以及它所包含的道德寓意和书中的各种微妙之处。

        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犹如一场进入尾声的假面舞会——所有的人的面具都要摘下了。这时,我们可以看清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曾邂逅、接触过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因为,到生命的终点时刻,人们的性格会暴露无遗,各种行为也产生了相应的结果,成就得到了公正的评价,所有羞辱也都烟消云散。要走到这一步,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生命的历程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内在构成。
青年时期并非是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柏拉图对此有更为深刻、真实的评论。他在《理想国》的开头说,老年才是最幸福的。因为到那时,一个人才能最终摆脱那不停烦扰他的动物式的激情。因此,在激情彻底熄灭之前,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理智的人。

        只有到了晚年,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贺拉斯的箴言:“对一切皆无动于衷。”并直接、真诚地坚信万物都是虚无的,世上所有的繁华荣耀都是微不足道的,此时他的幻想已全部消失。

        幻灭与觉醒是老年的主要特征。因为到那时,赋予生活迷人魅力、刺激我们心灵追逐活跃的幻象消失了,人世间的华美辉煌也被证实是空虚无益的的,庄严堂皇也褪色消逝、毫无意义了。

        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能依然保留着对学习、研究的兴趣,对音乐、戏剧的热爱,如果他仍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十分敏感——事实上,不少老人在晚年依然如此,那这不啻是一大幸事。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所带来的好处是在之前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当然,大多数人都是生来愚笨迟钝、毫无长处可言的,这些人到老年之后,就越发像是机器人了。

        《旧约·传道书》不是说过,“死亡之日比出生之日更美好”吗?渴望长寿显然是轻率的。因为正如一句西班牙谚语所说:“活得越长,经历的不幸就越多。”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2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中的绿洲 于 2015-12-28 22:53 编辑

《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叔本华其名其人其事
  
  我们现在怎样正确地了解叔本华呢?正确的做法就像毛主席说的,要想知道李子的滋味,你就得自己亲口吃一吃。我们现在说叔本华其人其事,实际上是在勉为其难,我们应该去看他写的书,但是现在既然不行,那就让我继续勉为其难地说说叔本华这个人。
  首先大家有没有想过叔本华这个名字有什么奥妙。叔本华的德文读音全都是元音,没有辅音。意味着什么呢?(德语)读起来不拖泥带水。他的名字翻译得很有味道,神来之笔——叔本华。因为叔本华的著作恰恰都是讲述“本”,本质发生的现象,本质和现象。所以“本”、“华”是神来之笔。
  其次叔本华这个人,先看豆瓣登的叔本华年轻时候的肖像照片。其实我们更应该看的是叔本华老年时候的照片。叔本华说过,我们看一个哲学家要看晚年的照片。他直到晚年才成名,甚至是死了以后才成名的,因为他的哲学是高深的,是不为大众认识的。他的面相是典型的两头好,中间差。他的额头高,说明很聪明,额头代表少年的时候。叔本华从青年时代起,到英国温布尔登等地学英文,到法国一个小镇学法语。因为叔本华是富三代,不是富二代,并且是大富特富的那种。1716年,彼得大帝和皇后访问但泽,就在他曾祖父家过夜。叔本华的曾祖父在客人到来之前巡视客房,当发现房间有点寒冷时,老叔本华就吩咐仆人把白兰地酒洒在地上燃烧,以温暖房间和让房间洋溢着美酒的芬芳。富到这个程度。
  叔本华少年的时候在欧洲到处游学。30岁时出版了主要的哲学著作以后,非但出版的著作没有人买,他主动要求翻译西班牙人格拉西安的著作时,出版社对他说“不”——你没有水平。然后他又主动要求把康德的哲学著作翻译成英文,出版社又拒绝了。你自己的原创都卖不出去,怎么可以保证你翻译的书有人看呢。在不被认可的郁郁寡欢中他生病了,身心俱伤,所以他说出了一句名言——一个染病的君王不如一个健康的乞丐。
  我们再看看他住过的三个地方。他出生在但泽(今属波兰)圣灵街114号,是一条很小很短的巷子,那条小巷旁边有一个他家的叔本华大厦,他不是在那个大厦里面出生的,而是在大厦旁边的小屋。在我看来,这隐含着这位天才的思想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商业王国。这个房间早就没有了,思想家的诞生地竟然没有立一块碑。
  他出生在大富之家,母亲说来也很厉害,叔本华的母亲很有文艺天赋,他妈妈是德国第一个用真名出版了26卷文学游记、小说、杂想的女性,非常出名。当时一些德国文化名人,包括写作格林童话的格林兄弟、施莱格尔兄弟、歌德都是叔本华母亲举办的沙龙的座上宾。音乐家舒伯特还曾为他母亲写的一首诗谱上曲子。叔本华年轻的时候,人家指着叔本华说,“他就是叔本华夫人的儿子”。甚至在叔本华写作了巨著《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提起叔本华时也还说,“那是约翰·特罗西娜·叔本华的儿子”。
  说起叔本华的中年也很有趣,他又住在什么街上呢?鬼使神差,样样不得意,叔本华这么厉害的人物,他想“回到现实”去大学教哲学,人家都拒绝他。当然后来他在柏林大学开课了。他要求“与黑格尔的重点讲座安排在同一个时间”,结果黑格尔的课堂涌进来了200多学生,叔本华的教室只有区区5个充满热情的学生。学生们听着他的演讲,却没有人相信他所说的,他们只相信黑格尔。够惨了吧,1819年31岁的他搬到柏林“失败大街”2号,也可以翻译成“倒下大街”。染病、出版不了著作、著作想再版没有人搭理,还惹上官司。他这个人最大的要求就是安静写作, 但是碰巧他的房东和一个女朋友,一位五六十岁的女裁缝,天天在他的书房门口叨叨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搞得他受不了,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推了下去,惹上了官司。人家不管你是什么思想家,最后判他终身赔偿人家。
  晚年好运终于来了,他有一个威严的下巴,很坚实的下巴。1833年45岁的叔本华搬到法兰克福河边的好风光大街16号,直到72岁去世。1850年,叔本华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巨著《附录和补遗》终于完成。但费尽周折、耽误和失望以后,他的密友和崇拜者弗劳恩斯塔德终于成功说服柏林一家出版商,出版了这两部著作,印数只有750本,没有稿酬。此时的叔本华,就像他在这部著作末尾的一首诗里所说的:“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不久,这部著作就引起了英国评论家约翰·奥森弗德的注意。他在《威斯敏斯特和国外文评》杂志发表了对这部杂文式著作的评论文章。叔本华的好朋友奥托·林纳读到了这篇文章,并找人把这篇文章译成德文刊登在一家德国报纸上面。叔本华的哲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由此一举成名,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德国,传遍了西方世界。叔本华从默默无闻到登上声誉的最高峰,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多年来受到的冷遇和忍受的苦涩、怨愤终于获得了某些补偿。这个老智者在成名后表现出来的孩子般的沾沾自喜,说明了叔本华曾经忍受了多大的不公平和由此产生的失望!不过,令叔本华欣慰的是,他的话终于得以应验:“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它长久存在。”
  这是他住在好风光大街16号的事情,他真是好风光一路,他终于成名了。
  
  叔本华的思想和著作
  
  叔本华说,其实我的思想只是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他的主要著作的标题:《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也就是世界作为本,世界作为现象。世界如何是一个“本”,这个“本”如何生发成现象。你看他的书就是这样,简明扼要。你要明白叔本华要看完这部著作,看完了才认为真的是这样。如果你没有看,这句话说了等于没有说。
  叔本华的思想特点是什么?我用他的话来说,他说,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的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然后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哲学家却不是这样的,哲学家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和完善的思想。在这个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就要求它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这就是他概括的他自己的著作。所以我们要读他的书,这一点就是点睛之笔了。
  还有就是哲学文章的作者,就像是一个向导,他的读者就像是一个旅游者,如果他们要想一起抵达目的地的话,首先就要一起出发,作者必须把读者置于对双方来说是共同的立足点和审视角度,这个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普遍共有的体验事物的意识。从这里开始,作家就牵着读者的手,一步一步地引领,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尽量登上云外的高处。
  叔本华说,每个人解释自己做什么事的原因和不做什么事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有美化自己行为的本能,所谓的理性化。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2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叔本华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叔本华?这个问题是我经常碰到的。很奇怪的是,做这个报告之前,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才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相信。其实有一些事情,我们去做的时候很少问为什么,例如说,我们谈恋爱、喝啤酒、踢足球,我们会不会问为什么,然后才去做呢?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呢?为什么我们不问呢?因为喜欢。那么为什么阅读叔本华就要问呢?很多人这样问,我就把自己的译著给他们看,给了以后我就问你们看了没有?后来逼得急的时候,他们就恼羞成怒,回答我说:“我为什么要读他呢?对于我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对于我赚钱没有什么帮助,我去谈恋爱也用不着这个。”我就说:“叔本华是一个伟大的公认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人生世事的洞察达到了令人吃惊的深度。”我经常这样回答。
  对于很多人,这样的回答也就够了,但是这个终究没有让他们满意,甚至很多人读了叔本华的书,会说他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有时候我回答说,你不喜欢读叔本华是因为他跟你的生活没有关系,跟你谈恋爱没有关系,跟你的家人没有关系,所以你就不喜欢。但是这个不是真正的原因。叔本华说,每个人解释自己做什么事的原因和不做什么事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有美化自己行为的本能,所谓的理性化。所以一句话,很多人不读叔本华,是因为读不进去他的书。
  喜欢叔本华的书,能读得进去他的书是有前提的,就比如我们现在煮了一大盘回锅肉,你要消化这个回锅肉的前提是什么?有强劲的消化能力。凡是那些一沾油就恶心,就肚子涨,就呕吐的人,就是消化能力不行,他自然不会喜欢这个食物。同样,叔本华的著作一定要求读者有足够的智力盈余,什么意思呢?叔本华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他的智力帮助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包括找食物、找钱、繁殖后代。动物和人都有这个智力,因为他们的智力是服务于他们的意欲的。只有到了大自然最高级的动物——人这个阶段,人的意识才有可能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不光满足于吃喝玩乐,还可以腾出一些智力去从事一些跟我们的意欲没有关系的东西。例如说我们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跟我们的意欲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的意欲只要求我们能够吃喝,有足够的食物,保暖,穿得很漂亮,吸引女孩子,或者是吸引男孩子,然后生孩子,然后孩子得到抚养,这个就是我们的意欲。但是我们要喜欢叔本华的话,要喜欢了解和研究他的思想,就必须有多余的智力。因为人们没有智力的盈余,所以叔本华的著作也就不会大行其道,这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什么呢?很多人把叔本华的著作认定为不现实,也就是说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这个就是一般读者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
  还有一点,叔本华的哲学是200多年前的思想,年代久远。我们想想看,现在短短一年中我们的通讯工具就已经从“苹果5”到“苹果6”更新换代了,那么为什么200多年前的叔本华还要继续读呢?这不是很奇怪吗?可能也没有人可以准确解释这个原因。因为我们所见的科技的东西,涉及的是有形的层面,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容易搞清楚,所以新的进步每天都在发生,并且这些进步马上得到认可,马上可以得到验证。但是叔本华的哲学涉及的是人的内在心理,而人的内在心理和生理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谜,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几千年前的中医还在用,为什么西医有时候连很简单的肚子涨都治不了,就是这个简单的原因。尽管很多人已经努力去探索了,严格来说,现在的哲学家对于人的内在的探索还没有超过叔本华。因为这个研究对象太难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200多年以后,“苹果”都用了不知道十几个了,你要了解人的意欲还是要读叔本华的根本原因。
  都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叔本华自己从来没有说他自己是悲观主义,叔本华理性地把这个世界的“本”和“华”揭示出来,而看的人根据自己的意欲把他说成悲观主义者,这是对叔本华思想的误解。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2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叔本华,成为一个现实的人
  
  阅读叔本华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成为现实的人,这绝对不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一句话。叔本华的著作就是不现实,而你现在说,叔本华的著作恰恰是帮助我们成为现实的人。我有论证并且很简单。首先我们所说的现实,一个现实的人,按照叔本华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呢?是对周围的世界有很清晰的意识,也就是很有现实意识的人。我们对现实的意识程度等同于我们一个人面对现实的程度。叔本华举了一个例子,例如威尼斯的挑夫工人,每年从头到尾,吃完饭就睡觉、争吵,然后又去干活,干十几个小时又是睡觉,每天就是想着怎么赚钱糊口。他们的意识程度是怎么样的,他们是不是现实的人呢?他们肯定比动物要高级,起码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但是他们对现实的意识程度只是稍高一点而已,更确实地说是被追逐的一生,是被自己的欲望追逐的一生。他们浑浑噩噩有所意识,他们的生活是一场焦虑不安、混乱不堪的梦想,这些构成了千百万人的一生,他们只知道意欲此时此刻要求他们知道的东西。例如,没有钱了就赶紧去赚钱,老板不在了赶紧去休息一下,老板来了马上就去工作。他们不会想自己生存中的内在关联,更加不会考虑生存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又不曾真正察觉到自己的存在,其实他们的生存比我们一般人更加接近动物的生存。
  我们再看一些理性考虑周到的商人,他们在一生的时间里,筹谋和盘算未来,小心谨慎地实施精心制定的计划,创立公司、养活妻儿、传宗接代,同时也积极参与公众活动。这种人的生存比起上述那些人具有更多程度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存具有更高程度的现实性。接下来看看那些博学多闻的人,例如研究历史的专家,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整体的存在。他们的视线已经超越了自己生存的时空,他们思考的是世界发展的历程。最后就是诗人、作家或者哲学家,这些人经静思默想、反省达到了如此的高度。他们并不是受到某种利益的驱使去探索存在中的一些个别想象,而是探索整个存在本身,这个巨大的谜成了他们研究的课题。他们的意识达到了如此之高的清晰度,成为了反映整个世界的意识。只有这些人是在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意识。
  叔本华的著作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现实的意识吗?也就是说叔本华的著作真的可以使我们成为更现实的人吗?当然是的。在这里说一下叔本华作为教育家的意义。传承了叔本华衣钵的尼采写过一篇评论叔本华的文章《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写得很精彩。尼采为什么把叔本华称为教育家呢?为什么不把他称为我们常规的哲学家呢? 因为叔本华的书对人性、对世界的本质和现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我们看他的书其实是教育我们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本质,这个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并不是说把一些与我们完全陌生的东西强加在我们身上,例如我们做一排假牙,这个牙医不能称为教育家,这个假牙不是我的,是强加到我身上的。教育家是让我们看到我自己身上已经有的东西,我原来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意识到了,这才真正成为我的东西。所以教育家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认清我们自己的本质。把这个本质发挥出来,把这个潜能发挥出来,这个就是教育的作用,很少有人把教育说得这么直接和深刻。所以叔本华帮助我们认清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认清我们的潜能,把这个潜能发挥出来成为现实的人,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阅读叔本华的原因。
  阅读叔本华,能够使我们增进对我们自己的认识,然后是对大自然的认识。提高了这些意识以后,我们的生存质量就提高了很多。我们对现实的意识就增进了很多,我们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人。为了这个目的,很多人刚开始看的时候,可能觉得有一点读不进去,只要我们真正对自己有反省有观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他的书,总是可以看明白的。一旦看明白以后,就可以看清楚我们潜在的本质。这是很美好的事情。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1-27 03: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