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3633|回复: 2

清水大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4 1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中的绿洲 于 2015-7-5 16:13 编辑

        清水大院

        文/兰心依然

        一


        我小时候没见过财主,却看到村里有好些原有财主住过的宅院。
村里一般的房舍,都是土坯墙头、土坯屋子,草屋顶上有一层厚厚的泥土。每年雨季之前,都要再往屋顶上抹一层厚厚的泥,要不就要漏雨。那泥土,每年都要被雨水冲下一些,但是不如剩下的多。所以,一些老屋,屋顶上的泥土大都很厚,夏秋季节,屋顶上都会长出一些野花和野草。我好奇这是哪来的种子,老人们说,是鸟吃了种子,把粪便拉在屋顶,就发芽了。由于屋顶的泥土年年冲刷下来一些,雨水沉淀后,村里的街面年年增高,使得屋下面的砖地基越来越矮。一些很老的老屋,下面的砖地基差不多全被街面埋了,而屋里的地面则比院子低了很多。一般农舍的门楼也很简单,甚至简单的有点像戴着草帽的稻草人。

        财主修建的宅院却是青砖青瓦、构建讲究,难以用三言两语描述。我村的青砖瓦房,一个连一个,一个套一个,虽然我记事起,里面住的都是一般的庄户人了,但总让我感到有种莫名的神秘感,于是常常遐想其中的故事。

        这么多的老式豪宅,真正称得上清水大院的却只有一家。因为所谓的清水大院,房屋必须是砖瓦到顶,院子里还要青砖铺地,这样雨水从屋上流下来,到流出院子都是清水,才能叫清水大院。举人隋薻鑑家为了迎娶麻湾进士家的女儿,才举合家之力修建了一个清水大院。而其他豪宅虽不乏青砖青瓦的房舍,但都不能完全具备清水大院的几个要素,也就不能真正称之为清水大院。

        我村与其他村子明显不同的,不只是青砖瓦房和槐树多,倒是村中东西大街,相邻人家特意交错,一个个的屋角呈阶梯状突出在东南西北方向的大街上。南北胡同,则不知分了多少个岔。村中有几处瞭望台,人们叫它炮楼子,村庄四周都是水湾,只在四角留有出路,真有些城池的模样哦。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合隐身,利于巷战,抗战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和他的指挥部,就曾在我村驻扎过。

        二

        北隋村多为隋姓人家,谈到隋氏名人,当首推先祖隋世昌。《元史》中有《隋世昌传》。隋世昌是元朝的大将,查资料得知,他手使40斤重的锻铁大枪,枪法在历史上和项羽、赵云、岳飞这样的使枪名家齐名。“隋铁枪”的绰号,曾叫对手闻风丧胆。又说隋世昌是元朝第一勇士。试想,元朝大军驰骋欧亚,所向披靡,第一勇士,该是多么威风啊!他不仅勇冠三军,而且文略杰出。忽必烈为灭南宋,派军队围攻樊城、襄阳。围城六年,竟未攻克。隋世昌献“一字城”围攻方略,并亲冒矢石攻城,一举攻破樊城,吓得襄阳守将吕文焕献城投降。攻占了襄樊,也就打开了南宋的门户。他一生经历了数百战,身上有一百多处创伤。后来由于金创迸发而死。他为元朝立鼎中原作出了极大贡献。被册封为定远万户侯,世代承袭。也正是这个时代承袭,却给隋氏后人留下了很大祸患。

        隋世昌后又过了四世,就在1366年,隋氏突然从老家莱阳分了13支,散居各地。史书上对这件事虽没有说明原委,但是老一辈人们中却有姓隋的“年五更犯剿”的说法。那一年,正当元末明初,元朝的世袭侯爷府不被剿才怪呢。北隋村是一个叫达、又一说叫志远的建立的,或许两个名字本是一人。相传,建村之初,他在村后面造了好多假坟,仿造早就祖居于此。我小时候就见过那一片所谓的隋家老坟。
就近代而言,自清道光至宣统年间,北隋村有进士一名,举人三名,秀才七名。在官阶上有州官两名,县令一名,还有省盐法道、州学正等官三名。北隋村确实出过几个名人贤士,如进士隋藏珠,官至建昌府知府,曾任曾国藩的钱粮总监,为政清廉,时人称“隋八大人”,著有《四书举偶》《建昌学制录》《与石居诗稿》《寒柏草堂稿》等。要说曾国藩是阁老级人物,他的湘军是清政府的主力,太平军就是被湘军打败的。钱粮总监自是后勤部长一级的人物。都清楚,自古房屋在人心中的分量。隋藏珠管着国家的半数钱财,家中却连个清水大院也没建上,不仅如此,他家的院子在村里和那些财主们的大院相比,反而相形见绌。

        咸丰年间,五福堂的隋德训曾任山东省盐法道官。光绪年间,举人隋藻监在皇宫专任奏本枢机,书法很有名气。他的次子隋星源,先后任过皖、鲁两省教育厅长,晚年曾任抗日民主政府广北县副参议长。就这样一位曾做过两省教育厅长的人物,老来却是只背着一个铺盖卷回归故里的,到是家境并不宽裕的侄子常常接济他。一生为官,清廉而不留名,贫穷而无悔。隋藻监的堂孙隋士林,也很有才气,他文章写的好,画儿画的好,书法在当地很有些名气。村前高墙上毛主席点着中华香烟的巨幅画像,就是他画的,跟照片上形神都一模一样。        

       【备注】《清水大院》这个短篇历史文学作品系转自我的好友,中国作家联盟知名作家“兰心依然”的qq日志。

        该文以小见大,跨越时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学画卷。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中的绿洲 于 2015-6-24 14:58 编辑

        三

        北隋村曾以财主多而远近闻名。在古乐安县,说到有名的村,那叫“南有殷培,北有北隋”。听老人们说,并非所有财主都是坏人,大多数财主都会节俭过日子的,平时大都也不显山露水。

        听姥爷讲,广裕堂的一位到京城做生意,有次下馆子,由于穿着朴素,跑堂的伙计瞧不起他,问他吃什么,他说来两个小菜就行,伙计说,我们这里只有大菜,没有小菜,他看到伙计鄙夷的眼光,心头冒火,说:来一个红烧骆驼再加一个清蒸象,要全的,马上吃饭。伙计顿时目瞪口呆,最后掌柜的出来赔礼道歉才算了事。
当然也有出丑的,七吉堂的一位到大茶馆里喝茶,由于身上没带零钱,随手摸出一锭五两的银子,对伙计说,来壶好茶。半晌,掌柜的才从最里面拿出茶来,同时问他,你在这里喝,还是带走,他说在这里喝,掌柜说,那要另支水钱,他这才明白这一壶茶光茶叶就是五两银子,掌柜吩咐伙计到哪里哪里去取水,茶沏上后,他认为被骗了,心情十分糟糕,也没喝出味来,叫伙计算账时,伙计问,你的茶根带走还是留下,他生气的说:“我带这个干啥?”伙计满脸惊喜地说:“多谢多谢,水钱就不要了!”

        史料记载,北隋村自清末的七家财主,至一九四五年拓展成48户,按堂号分成“两院”、“十堂”。48户财主拥有土地4046亩,个个都是家财万贯,如“后院”的“五福堂”、“乐善堂”,肥田1255亩,90余匹骡马,四十多辆大车,还有高于农田收入若干倍的福兴茂、福祥栈、协太成、永盛成等40多座商号和作坊。“两院”“十堂”光瓦房就有1278间,占地是全村宅基地的73.8%以上,人口则是村人的11.7%。

        有一年冬季,全县农田水利工程会战,有几个外乡人住在我家,跟父亲感叹我村的村貌,父亲竟然搬过梯子让人家到房顶上观看,我也求父亲带我上去了。高处的视觉好奇妙,走起来挺远的地方,看起来这么近。炊烟弥漫的时候,阳光很柔和地斜洒过来,古风古韵的青灰色瓦房,黄土色的平顶房,炮楼子,槐树冠,以及远处的田野和村庄,展开一副高地错落的柔和中带有几分骨感的画面。之后等略大能搬动梯子了,便经常偷偷带小伙伴爬到房顶看风景。夏日傍晚也到屋顶上凉快,避蚊虫,谁家大槐树上的喜鹊窝、谁家总爱飞上屋顶的公鸡我都看得明白......

        四

        那时候我好想有朝一日住上大瓦房,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听大人们说到“清水大院”,我没有听完全,就认定那些青砖青瓦的宅院便是“清水大院”了。

        我姥姥家便是住在一个挺大的宅子里。南屋与西屋相连墙头上有个用旧砖后堵上的六角形门洞。院子里有大青砖铺设的道路,北屋差不多是我家屋子的两倍宽、两倍高,秉承了北方建筑的特点,檐角微翘,庄重中见匠心,两根粗大的红漆有些剥落的圆柱,顶立于厦檐和石墩之间,屋地基高出院子地面好多,村里人给这样的房子叫台屋。踏着青砖阶梯上去,先是风门,再是厚实而笨重的木门,一明两暗三间屋,每间之间隔得是窗棂一样的格栅,由于姥姥在堂屋烧饭,格栅糊纸熏成了黑褐色。姥爷说,以前财主家,在堂屋是放着靠山几和八仙桌的,挂着中堂、字画。现在家家墙上贴的是毛主席画像。
我爱喝姥姥做的蒿仔面,蒿仔面煮出来黑黄色,有蒿草的苦味道,靠蒿仔的粘性跟高粱面和在一起做成面,吃起来非常滑溜,远比带草萼的杂交高粱好下咽的多。那天傍黑儿,惹哭了妹,爹打我,姥姥就把我藏在她家墙阚里。我问,墙咋这么厚,姥姥说,这还算厚,夹壁墙里能藏下大人呐!这天喝多了蒿仔面汤,起夜时,听到在“唰唰”的树木声中,隐约传来女人的哭声,我害怕就推醒姥姥。姥姥说,没事儿,是瞎老婆子纺线呢,她不分白天黑夜给人纺几两线挣几毛钱。我心下狐疑,就说,是不是这里有啥冤魂儿?姥姥楼过我,说,看你这孩子,从哪里听来的这些老迷信,这个宅子里没有冤魂儿。接着她叹了口气又说,要说冤,这个院儿以前是三义堂,你柱子老八爷爷家的,曦敬是他的堂哥,在村里当支书,土改时划分成分,曦敬把一大家族人召集到一堆,商量说,咱三义堂总的有个当地主或富农的顶一顶,等运动过去,我就给他摘下帽儿来。于是就叫柱子老八家先顶着,结果就这一顶帽子,二儿子也找不上媳妇,憋屈了一辈子。这宅子就是柱子老八家的充了公。那个晚上我半天睡不着觉,小小心头,初次有了苦涩的味道。

        村人尤为偏爱槐树。相传早在周王朝时,宰辅级官员,有三位称作三公,他们朝见天子的时候,各站在一棵槐树下的,由此三槐一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就是官爵的代名词。国槐寿命长,又与官爵有渊源,福禄寿都有,村里人多认为槐树象征着吉祥。跑北京的人说,紫禁城周边也都是国槐树。村中百年以上的国槐真不少,后来人们又种了更多耐盐碱长得快的洋槐,多用来建房做檩条。民谣道:“家中有槐树,不愁过不富”。故此,整个村子里,房前屋后,门前街角,田间路旁,大都栽种了槐树。每当槐花开放的季节,整个村庄都是槐香。

        姥姥家有棵很大的国槐,枝叶浓密,颜色深绿,这年皂荚成熟的时候,娘用绑了竹竿的钩子采摘,娘要用槐啷当豆煮咸菜,姥姥一边捡拾皂荚,一边教妹妹唱歌谣:“柳树柳,槐树槐,槐树底下扎戏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那闺女还没来,说着说着来到了,爹忙着,接包袱,娘抢着,抱孩子,嫂子看见一扭拉。嫂啊嫂,你不用扭,俺也不吃你的饭、俺也不喝你的酒,有咱爹娘俺常来,没了爹娘俺不和你走”我也边拾槐豆边随着唸唱......

        忽然,后面另一家大宅院里传来很惊人的哭声。竟是,土改大哥生病,赤脚医生给他打上吊瓶,并嘱咐土改十四岁的儿子待会儿把针拔下来,就去了别处,土改的儿子跟爹一样心疼钱,又希望爹快些好起来,打完针药后,自作聪明,给续上了加盐的凉开水,就这样叫他爹送了命。
槐树啊槐树,告诉我,你不是象征着吉祥嘛!为什么咱们村子也有不幸呢?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些深宅大院里有种透人骨髓的阴森气息。听说,土改家的后邻,夜里总是闹点诡异动静,那房屋一般八字软的人住不了。若干年后听人说,那家人在地下挖出好多银钱。

        五

        上学了,学校就是村中唯一的清水大院,大门朝东,门楣上是暗八仙的雕花,坐北五间气派的台屋,中间三间是办公室,两头是老师的宿舍,两厢一边八间偏房,两间一个单元,做为教室。两边墙上赫然几个红色的大字,分别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南墙上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室里迎面墙壁顶端,红纸上写着“文化大革命好”,我不懂文化大革命是啥,但常常从大喇叭里传来“文化大革命好......就是好,就是好”的歌声。有一次走亲戚,见人家学校的课桌有的是土垛子上架木板,有的直接就是土台子,我就不无炫耀,不曾想,有个大人笑说,你们村地主老财多,那是前些年扒的地主棺材板做的。我懵住了,但还是硬着头皮说,你们村不会也扒?人家说,俺村扒的那些不够人们抢的。此后我再也不提这茬了。

        一上学,正赶上无论懂不懂都是要批林批孔。虽是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听读报纸和劳动,我却很容易满足。爹做了杆木制的红缨枪,小伙伴们都争着扛,一个个羡慕的不行,仿佛红小兵成了小英雄。课本上有“千万不忘阶级斗争”;唱的歌曲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雷锋好榜样”。

       也有一首曲调好听的歌曲,现在我还会唱:
我是公社小社员唻
手拿小镰刀呀
身背小竹篮呐
放学以后去劳动
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
哎嗨嗨,哎嗨嗨__
贫下中农好品质
我们牢牢记心间
热爱集体爱劳动
我是公社小社员

        也有老师教我们唱戏。村里有个传承已久的戏班,听大人说,传统剧目是古装京剧,文革期间改称文艺宣传队,排演《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里,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的扮演者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不懂唱功,只是觉得他们长得好像比电影上的演员都好看呐!

        冬天教室里好冷,学生们从家中带点棒子瓤,老师在门边的生铁炉子里点点火,一阵子柴草的烟气过后,教室里似乎有了一丝暖气,但还是冷的不行,老师就让大家统一跺跺脚。下课后,大家扑扑棱棱像小鸟一样飞出去。我最喜欢跳皮筋,那皮筋,是用废弃的小推车内胎剪成条接起来的,疙瘩一个接一个。男孩子们喜欢“卡拐”,就是搬起自己一根腿相互碰,还有靠在墙边相互挤,谁被挤出队伍谁出局。女孩子们常有坐在办公室门两边的石板台上,晒着太阳,一个歪在一个的腿上,舒服的闭着眼睛,让另一个翻起她的辫子为她掐虱子。

        扮演郭建光的老师被学校开除了,闹得沸沸扬扬,我好难过哦!我们那个年龄实在不懂爱情为何物,更不理解男欢女爱。不明白老师怎么能犯这种羞死人的大错误?他要好了十年的对象家和学校近邻,他晚上住在学校,那年他二十八岁,家中弟兄六人,因没有房屋,就结不了婚,结果未婚先孕。

        村里开大会也是在学校开,有时给先进民兵奖励铁锨头或是镰头,有时批斗四类分子或投机倒把的......三义堂的曦敬那时是贫协主席,经常给社员作报告、让学生忆苦思甜,每当这时,他头上就包一块崭新的白毛巾,大家也没觉得不自然,因为在新闻电影片上见到,从大寨村书记做到国家领导人的陈永贵就是这样打扮的,曦敬讲得都是本村那些坏地主欺压、剥削穷人的事,同学们就当听故事。这时候,那些家庭成分不好的同学,总是默不作声。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中的绿洲 于 2015-6-24 15:13 编辑

       六

        我“缺根弦”的三大娘家就住在村东小半个大宅院里,那正房也是台屋。另一家住着一大半,中间简单的拉了一条矮墙。三大爷病死了,三大娘带着两个儿子。我常常到三大娘家玩儿,有人说,她傻呼呼地,你到她家玩儿啥?我说,在她家玩儿怎么着她都高兴,缺心眼儿又不传染。她每次见到我,都要问,你爹打到老鼠了没?有的话就给我拿来,你不敢拿就来和我说,我自己去,烧烧吃可香了。别说缺心眼不传染,她邻居家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也有点憨。但公社里还是推荐他上了卫校,毕业后进了卫生院,后来因精神出了障碍回家呆着了。听人说,是因为他单位有人丢了粮票,怀疑到他。本来我对三大娘是同情的,后来因为一件事儿,我就不愿理她了。爷爷奶奶带着我叔到孤岛开荒种地,奶奶病了赶回来到牛庄医院做手术,腹中切出个一斤多的大肉瘤。当时本家好些人都在医院,我缺心眼的三大娘,非要拿我奶奶的瘤子回家煮煮吃,众人数落她,她极为不满,嘟嘟囔囔的,还是念念不忘奶奶身上那块多余的肉。

        三大娘他们住的宅子,原是申德堂隋家骧家的,隋家骧人送外号“四天爷爷”,说起此人,恶名在外。他纠结外乡恶绅在牛庄一带私收印花税,绑架反抗者。七七事变后趁政权无主之机,纠合二十多个地痞流氓,在牛庄的文庙里组成“局子”,以维持治安为名,搜刮民财。一九三八年一月,有七名商人(后来人们竟传说成了十三人),从黄河以北赶着大车到南乡做买卖,夜宿牛庄客栈,“四天爷爷”指使手下,暗中把军火放在人家车上,然后率众查店,将七名商人,另外还有一个孩子定成死罪。第二天傍晚,就在邻村村西将他们全部杀害,贪占了他们的全部财产。还有人说他家在三年里逼死了两个丫鬟。其实这是误传,而是另有其人,那人叫隋修信,外号“四衙”。

        “四天爷爷”后被政府处决,他曾任国民党的烟台市市长的大儿子隋国宣,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再无音讯,次子文革期间自杀。

        八十年代中期,有人“突破重围”,在村后环境优美的水湾北岸,第一个建起了新的清水大院,五间大北屋,石头盘根、砖瓦到顶,院子里全是水泥地面,惹得全村人羡慕不已。建这个院落的,自然是政策放开后最早富起来的人,他不是别人,而是隋家宣的孙子华。华是给他爹建的宅子。

        七

        上初中时,正碰上村里的小学成立了全公社唯一的戴帽初中班,我得以继续在本村上学。学校迁到了更大的一个地主大院里。这里原是致验堂隋世荣的宅院。隋世荣是镇东团首领钦加都司衙富豪陈朝万的女婿,他在好多大城市都有买卖,家中八人,有九宅十二院,瓦房三百多间。此人体重三百六十斤,力气大的惊人,据说,马车上装一车粮食,他把马车的后尾抬起来,结果马匹被压趴下了。隋世荣每顿饭都吃一碗五花肉,从没吃腻过,因肥胖怕热,他家冬天要往筒子屋里的水缸中储存大量冰,夏天隋世荣就躺在冰水缸之间取凉。七十年代,猪肉是稀罕货,听得我直咽口水。

        隋世荣给父亲出殡,那是广北有史以来最大的殡,花掉大洋一万块,当时一块大洋能买一袋50斤的洋白面,那时普通人家一年都吃不到一袋白面。丧礼策划是到潍县请的人,灵棚从他家直扎到五里外下葬的台子坡(台子坡地势高,据风水师说乃龙脉),并沿途打了多口水井,以防火灾。光戏班子,就请了当地有名的京剧班和吕剧班两台,狮子、大人各种仪仗都有,下葬时四乡的人都来看,结果还是失火了。或许肥胖的缘故,妻为他生有两女,后娶妾没有生养,他仅活到四十岁。两个女儿出了嫁,土改时,他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房子充了公。估计家里有埋藏起来的财物,他的一个闺女晚上偷着回来,被站岗的民兵发现了,喊她,她跑,被民兵一手榴弹砸死了。手榴弹没拉弦,扔过去正砸在头上。

        学校设在致验堂一个大门朝着村中主街的院子里,各年级加上老师的办公室,只占用了北屋和西屋,东屋和盛冰水缸的筒子屋全拆了。院子一角有个炮楼子,爬上炮楼子,不仅村里的房屋和大街小巷都能看清,还能向野外望出十多里远。院子很大,村子里演戏、放电影都在这里,公社里民兵的篮球比赛经常也在这里进行。
八十年代中期,这个大院的也是全村最高大的青砖瓦房拆掉了,在原有的地方建起了附近农村第一所两层的教学楼,让人心里一边高兴,一边又有些惆怅和不舍.....

        上世纪末,村里陆续盖起了一些新的清水大院。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看上去纷乱无序。相临的牛庄村,首先统一规划建房,家家都成了一个模样的清水院子,整个村子街道宽敞,房舍整齐。附近村大都纷纷效仿。我村之所以迟迟未能统一规划,据说是因为好多住着老式青砖瓦房的人家,都不舍得拆除。直到进入新世纪,北隋村成了整个东营市村居改造拖后腿的村子,被人们戏称作“东营的阿富汗”。村中自然有不少荒凉冷落的场景,也不乏温暖有趣的片段,你会时常听到残破的院落里传出鸭鹅地叫声,它们叫唤着迁了新居的主人来送吃食呐。夏秋之夜,此起彼落的蛙鸣虫语会给人好多的遐思......


       八

       二零一零年春天,整个村子骚动起来,村委会终于下决心规划建设了!几乎是一夜间,上百户旧房拆除了,只留几枝桃花和正发新芽的树木,凸显着,守望着......一条十八米宽的南北柏油大街很快落成,沿街按照统一标准划分了宅基地。村委并决定第二年再修建一条二十五米宽的南北大街,和牛庄、褚家两村的主街对接。我记不清登爬过多少次、为我遮风避雨到成年的,我家的老屋也拆除了,村里也给我们划了宅基地,由于我和妹妹已经都不在村里住,就把宅基地主动让给了他人。

        很快新街两边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清水大院。这些新建的院子,主房大都宽达十多米,门楼高大宽敞,影壁装潢漂亮。道路两边统一栽花种树,村庄容貌焕然一新。人们好像一下子讲究了很多,竹风穿庭,碧荷生香,字画挂上了好些人家的墙。然而,村里再建大街的规划搁浅了,因为上面要进行统一的城镇改造。方向是要让村民都住上像城市一样的楼房。这似乎告诉我们,新的清水大院终有一天也要成为历史的。

        新建清水大院也好,都住楼房也罢,都无可厚非,是生活水准的提高。唯一遗憾的是,那一条条有特殊构建创意的阶梯状大街,象征曾有人金榜题名的“旗杆底”胡同,那些要爬十几层青砖台阶才能上去的大台屋,还有志验堂为防盗匪宽达20多厘米的巨大窗棂,以及屋内通到庄后老坟的地道,和那能望十几里远的炮楼子......却再也看不到了。

        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有人记得,通往台子坡的土路边上那棵几百年的老槐树。还有几个人知道?姓隋的家中曾经有几百年,过年不贴春联,不放鞭炮,不供“纻子”(土语)只供先人牌位,这样一些告诫后人,不忘祖先曾在年五更遭难的习俗。

        村周围原有的几个大水湾也差不多都快填平了,上面也都盖起了清水大院。现在唯一没变的就是村前那座建于1944年,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原渤海军区烈士的烈士祠。对烈士祠,村民们历来有太多的敬畏和传说。相传敌机曾对烈士祠轰炸多次,炸弹全部投偏,硝烟过后,烈士祠毫发无损。烈士祠也是个清水大院,是村民们心中的圣地,我的小学及初中毕业合影都是在烈士祠前拍的。

        世间多少纷扰事,繁华落尽总随风。北隋村早已更名为东隋村,北隋村的旧玩意儿都烟消云散了,这或许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现象。但是,那些飘然远去又恍若眼前的老旧故事,却常常缠绕心头。一种对娘家老村的日久弥深的眷恋,就似有一粒隐形的纽扣始终系着我的情愫......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1-27 08: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