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枣会战》序
冯 天 瑜
这是一本追寻《随枣会战》史实的书,也是一本抒写中华民族爱国文化浪潮的书。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妄想征服中国,发动了野蛮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浴血奋战。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搏击线,由东而中,中部腹地的随县、枣阳、襄阳、宜昌、南阳成了最前线。敌强我弱,敌小(国土)我大,敌狂进我暂退,敌疲我打……到了随枣、襄宜,退无可退,守必死守。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前期的会战打得波澜壮阔,气壮山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会战,打得坚定沉着,异常惨烈。漫长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实际上是在会战、搏杀、对峙、坚守中度过的。
随枣会战,是发生在华中腹地的两次重要会战。
武汉大会战后,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华中日军试图南取长沙,北掠随枣、襄宜。1939年5月、1940年5-6月,日军两次攻掠随枣走廊,战火烧到江淮河汉,中国守军和当地民众奋起抵抗,挫败了日酋占领随枣走廊、威胁西南大后方的战略企图。刘永国先生的《随枣会战》以酣畅的笔墨、冷峻的陈述,带我们鸟瞰六七十年前鄂西北、豫西南硝烟弥漫的战地。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军事的格斗,是经济的比拼,也是文化的博弈。《随枣会战》是描写战争的纪实文学,在纪实中贯穿了一种文化思考。
《随枣会战》着墨于会战敌我交锋的格局与场面,描写双方军力、战力、火力对比格局下的搏杀,中国军人守土杀敌的顽强、日军寻求战局突破的疯狂,叙述和把握得比较准确、真实,突破了概念化、脸谱化的窠臼。对战争演变过程,有脉络清晰的展现,战区将帅、军事理论家关于抗战的设想,关于会战的打法,对于战场的关注与指导,乃至战略思想的运筹、战术思想的运用,在《随枣会战》中都有客观的陈述。
作品还十分重视叙述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具体战争实践中,来自国共两党高层战争理论的参照、融合与运用;十分重视正面战场大会战中各种爱国武装力量的分工与配合,国民党军队为主力的运动战、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游击战、人民群众的支前,都有真实的反映。
全面观照战争,重视军事搏杀背后的经济后援,注意到军队的吃饭问题,用一定的笔墨反映地方政府和民众在艰难困苦之中筹集军粮、支援前线。
视野开阔,眼界高远。作品注意交待两次随枣会战的国际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力量的演变,从而彰显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
本书有许多精采之笔,但也有遗憾,那就是书中中高层人物多,有名姓的平民和士兵少;从我方着墨多,从敌方揭示的少。作者称,抗战老兵健在的越来越少了,有名有姓的抗战参加者、目击者已经非常宝贵了。在抗战中为国捐躯、为国流血的许多普通人,至今处于无名状态。
本书作者刘永国先生当过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做过多年的报社社长、总编辑,在宣传部副部长任上时,组织过炎帝神农文化的研讨考察,是炎黄文化研究的热心人。近年,他业余研究抗日战争史,书写《随枣会战》,叙述民族解放斗争,也是在探讨炎黄文化在近代的演进。
(冯天瑜,著名学者、教授,现就职于武汉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