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梦中的绿洲

随州本地知名作家“随州之梦”文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中的绿洲! 于 2015-3-16 17:19 编辑
森林人 发表于 2015-3-16 14:37
....
写这些文章没得个几十年的功力 可真搞不到


       《包毅国和他的“随州之梦”》

        作者:李炳银                                                                                                               

        2010年10月,因为要随中国报告文学采访团赴湖北随州。行前,热心联系此事的包毅国先生,为了使我们事前更多一点对随州的了解,寄送来他的学术散文著作《随州之梦》。我在接到这部显然是对随州的历史文化有着很深入细致的追踪研究的著作时,对作者包毅国先生就产生了钦佩和尊敬。

        一个人爱自己的家乡,这很正常。但是,爱得这样的认真执着,爱得这样的有情感和文化精神却并不是很多。这很让我感动。待到我们一行落地随州之后,包先生亲自到机场迎接我们,表现的是那样的热情、随和、认真和不失分寸,他的生理形象和文化品格表现,立即就给我留下了很明晰的印象。在几天的接触之后,我不光读了他的书,还直接真实地读了他这个人。

       包毅国先生有一个梦,这个梦不是通常的一般梦幻,这是一个让人心灵颤动,精神振奋的梦,这是一个文化厚重,意境深邃的宏大梦想。有了这个梦,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在不少的时候,梦想其实就是理想。一个人有了理想,就有了幸福。为这个理想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屈不挠,坚毅顽强,甚至将生命都融入其中,这就是文化的一种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精神的表现了。

        在向我们讲述这个梦的时候,包毅国就像山间一道明澈、光亮、清淳、甘甜的溪流,滋润着人心,濡养着灵魂。浮躁和喧器被倾诉般的流动洗涤得清新和沉静。这讲述是一种张力,一种力度,一种韵致,一种生命状态。当一个人把全副生命融入这种溪流般的流动,你会感受到这种流动就是生命的状态和意义,体味出生命的节奏和旋律。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先生,也是一位倾听包毅国述梦的人,在细细品味这道山间的溪流般的陈述之后,他沉思良久挥毫为包毅国写道:“随州之梦,乡土之爱,艺术之境,文化人生。”

        包毅国先生的这个梦,缘于一个很小很小的起点,这就是他对家乡的爱。他生在中国中部一座叫随州的古城,他在这座古城里长大成人。文化大革命结束,他从古城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随州的乡村中学当教师。那是一个不太尊重知识和文化的年代,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21岁的包毅国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打了一辈子铁的父亲和靠帮临工的母亲是没有能力帮他改变命运的。于是他想到了写作,这是一个不需要金钱和权势扶助的活动,也是他这样的人,一个优雅纯粹的选择。他希望用写作作为台阶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他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走向他的文化人生,开始他后来人生的又一种光灿的境界。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已经走进写作行列的包毅国觉得自己是炎帝神农的嫡传子孙。为先祖立传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这时起,他开始认知这位伟大的人文始祖。这种认知,改变了他人生的命运走向。从乡村教师,到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到文化局专业创作员,到文联副主席,再到今天的随州市政协副主席,他对文化始终有一种痴情。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心用力的人。包毅国在可能平庸的时候奋起,人生的轨迹也就得以改变,并很有声色。

        为了追寻这个深远而纯粹的文化梦想,包毅国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文字中倘佯,像一个敏锐而似乎长有鹰眼的猎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相关的信息;他像当年的神农一样,在广袤的随州原野行走,探访发现任何可能说明这个梦想的相关消息;原野上道路坎坷,山高林深,河流水网密布,行动时常被各种各样的阻碍拦截,他尽管常常感到精疲力竭,汗流夹背,饥寒交迫,可是他总会感到,在前方不远的地方,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于是,他再次奋起前行,将所有的曲折、委屈和艰难摔到身后。他像一个质朴、勤劳和认真的农民,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持续地挥洒汗水和真情,在排除杂草的同时,用心地护佑每一棵禾苗,再用心血浇灌它渐渐地成长,直到开花和结果。工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主意真,铁杵磨成针。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搜寻和考察之后,他终于接近了梦想的天地。这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和灿烂的表现让他惊叹,这里曾经的庄严和先祖的创造辉煌令他这个后裔感到自豪,他开始将自己的发现和梦想追求陈述给人们,期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最早的文献记载来源《左传》。《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是依据什么作出的这个判断?仅仅是依靠展禽“坐怀不乱”的道德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包毅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艰难地探寻!久之,他才觉得在这种探寻意义不大!因为传统公认的的信史时间是公元前841年,文字成熟的历史也只有3500年,而炎帝神农所在的“炎帝时代”,目前已形成的共识是在仰韶时代的晚期和龙山时代的早期,即距今5500年——4500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5000年。炎帝神农时代与可以相信的历史相距几千年。如果我们进入这种历史文献的考据之中,极有可能陷入一种误区。在记忆恍惚的古代,就是文字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可能会遮蔽历史的真实。如果把文字形成的文化体系称之为传统的话,它只能是文化小传统。因为孕育并催生这个传统的宇宙天地万物,才真正是文化大传统。当我们在文字小传统中找不到真相时,我们只能从这种文化大传统中去认识历史的真实。

       包毅国先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艰苦的探索,他已经感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探寻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课题。这种探寻其实是在求证中华文明的起源。今天的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人的平均寿命为20.3岁—20.8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文明的出现是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一点一滴地长时间积累。这个过程是创造——积累——再创造——再积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种积累实际上就是历史的堆积过程。历史的真实就隐藏在这种历史的堆积之中。这种堆积是文化细胞的发育成长过程,它构成的形态就是文化生态。它是一种深层的、内隐的、相对稳定的,需要长时间累积,达到一定厚度,才发生质变的生态。有了这种文化生态,才诞生家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

        包毅国先生开始的探寻是排他性的。这是对故乡的爱。他觉得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随州人就应该有一种宗子责任,看来这是一种很狭隘的爱。但这种狭隘让他执着地找到了大量有利于随州的证明。

        首先他从《中国救荒史》读出,天地宇宙赋予人类一块最好的土地。这部著作中引用了隋唐年间326年的全国灾荒记录。这是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到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赈灾记录。这里面全国县以上建制灾荒动用国家赈灾粮款有完整记录。随州在326年时间中经历2次水灾,10次旱灾。即163年一次水灾,32.6年一次旱灾,而全国县以上建制区域平均为2.7年一次水灾,2.4年一次旱灾。我们虽然不排除有欺诈哄骗朝庭赈灾粮款的事情发生,但在中国古代这种欺诈哄骗是灭九族的大罪,所以这个记录相对比较真实。这就是说,一个人按活60岁计算,生在随州,人生幸运可能只遇到一次灾荒,不幸运,最多也只是遇到两次灾荒,而生在随州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遇到30次以上的灾荒。在中国古代,什么叫灾荒?那不仅仅是饥饿和苦难,而是人相食,饿殍遍野。

        随州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必然被早期人类开发。随州境内的56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充分说明了这点。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而其中最核心的元素是精细的稻作农耕。稻作农耕需要平整土地,修筑堰塘,这就需要聚集众人的力量。聚集是人类产生文明的根本因素,荀子认为人能驾驭动物是因为人能群(《荀子·王制》)。聚集必然产生两大元素,聚集之初,需要一个领袖式的中心人物来谋划,他必须肯吃点亏,能让别人沾点光。包毅国先生从随州的语言遗存中找到了“揽憨”的土话。这个土语的本质就是自己吃亏、别人沾光的意思。“揽憨”其实就是勇于牺牲和乐于奉献的领袖精神。你为一个族群“揽憨”,你就是这个族群的中心。你为一个民族“揽憨”,你就站在这个民族的最高处。其二,聚集之后,必须以众人的利益为大,这种聚集才紧密,才长久。那么,这就是民本主义,人文思想的源头。稻谷的种植还必须选择近水、向阳、通风的地方。这种顺应天地自然的选择,实际上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发源。稻田从开垦到成为良田,首先需要人的诚心诚意,今天,随州仍流传着“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俗语。“诚”是稻作农耕的根基,也是道德文化的源泉。其次,稻作农耕时间漫长,荒地成为良田需要几代人的精心呵护,这漫长的时间,需要人心的安定,社会的稳定……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7: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中的绿洲! 于 2015-3-16 17:14 编辑

       包毅国先生通过对大量考古发掘报告的解读,又亲身行走在随州的山水大地,从而,清晰地认识到了随州这片土地在5000年前后,稻作农耕文化生态已十分成熟、稳定。而且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领先于周边地区。他虽然不能证明5000年前后这里的原住先民叫炎帝神农,但包毅国先生能够用有力的证据说明随州的先民在5000年前后创造了中华民族成长中最核心的文化生态。唯有文化生态累积到一定厚度时,它就会成长为成熟的思想和观念。当它成为一种稳定的文化生态时,任何强大的力量,都难以摧毁和改变这种文化生态。

        包毅国先生为了弄清形成随州文化大传统的背景,他还和地质学家交朋友。明白了随州山水起源于“杨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这一刻,苍天震悚,大地觳觫,在石与火的狂欢中,大地在塌陷、褶皱、隆起、塌陷的是盆地,褶皱的是丘陵,隆起的是高山。这次碰撞的结果是秦岭之南,长江之北有了南(阳)襄(阳)盆地和江汉盆地。这两大盆地的边缘矗立起了无宗无脉的褶皱断块山块,这就是巍峨雄奇的大洪山。大洪山中有几泓清泉,沉着而深厚地为人间输送着汩汩清流。它们欢快而酣畅地流淌。厚道而执着地为丘陵岗地,平原提供着滋润和濡养,它的名字叫涢水。这条涢水把大片大片的土地联结为一个整体。因为稻谷的种植,这片土地必然产生一个勇于“揽憨”的英雄。包毅国先生认为在真实的历史研究中,历史文献虽然处于末的地位,但它蕴含着真实历史的影形。就是说,这个领袖式的“揽憨”的文化英雄的名字叫炎帝神农,在口耳相传的历史过程中,这个英雄的名字没有变异。鲁国的大夫展禽认定这些口传就是历史的真实,《左传》用文字记录了展禽的这种认定。其实历史的真实也是这样,凭着涢水流域良好的地貌和温和的气候,充足的日照,丰沛的降雨,“揽憨”的炎帝神农把众多的家族聚在自己身边,开发这片很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涢水流域就这样连结成一个整体,这个小整体进入大水系寻找更大的成长空间。这就是文明的成长过程。
文明成长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善于吸纳和融入。包毅国先生通过文字起源分析流传于随州的民间传说蕴含着真实的历史。这就是“随”字。“隨”字的左边是一片土地表示大山无石之陆(《说文解字》),右边是一片经过经营的肥沃的土地,中间是画的“足”。这是一个会意字,是讲两块土地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这个字来源于“炎黄之战”传说。相传惨烈的战争使炎黄两族都遭受重创,于是两族都希望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黄帝对炎帝说:“你为南方的天帝,你在南方代我行使中央天帝的职责。”炎帝应诺,愿意跟从黄帝。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把自己的故里更名为“隨”。随州境内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发掘报告也表明,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既有鲜明的南方文化元素,也有北方文化诸种元素。已故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认为这种状况为交互作用圈。张光直针对中国史前文化这种区域性特征的现象,向国人们介绍了两个英语概念,一个是interaction sphere,用汉语讲,它就是“互动领域”,张光直将它译为“交互作用圈”;一个是area co-tradition,可以译成“区域合作的传统”, 张光直称之为“地域共同传统”。并说明,这种交互作用圈或地域共同传统是产生人类文明的温床。想一想,强势的文化生态是难以放下身段,吸纳和融入异质文明的。而善于融会贯通才是文明健康成长的根本。“隨”是炎黄融合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符号和标记。炎帝神农代表着稻作农耕的长江文化,黄帝轩辕代表着粟作农耕的黄河文化。不尽相同的文化的融合首先是为中华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比印度的恒河,中东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埃及的尼罗河大得多的完美而足够的空间。其次是旱作农耕的强悍和豪迈与稻作农耕的精细及和谐形成互补,为一个民族性格的强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最重要的是炎黄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隨”的出现,统一就成了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尽管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有过分裂的历史,但分裂的双方时刻都对抗着,为统一做着准备。其实这样的分裂就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统一。

        包毅国先生生在随州,长在随州,他认为自己报答这种生养之恩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入研究,精确把握这片土地的历史。历史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一个民族的辉煌记忆和光彩符号。无数的辉煌记忆和光彩符号垒砌在一起,就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热爱家乡看起来是小爱,但它是大爱的起点。它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情感。祖国的字面含义就是老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爱炎帝神农就和爱国家、爱民族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情怀就是国家民族情怀。事实上,炎帝神农在这片土地上创立了相对完美的成熟的东方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后世的思想家、学问家只要去认真梳理先祖创立的文化生态,就站立成中国文化的一座又一座高峰。当政者只要把这种文化生态调适到最佳继承发展状态,他就会写下中华民族最辉煌的篇章。
   
        这时,包毅国先生做起了又一个梦,这就是建立一个平台,认知炎帝神农的价值。有了来自古代的文化信息和传说,就会有了足够的认知,方能实现文化认同,唤醒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这个平台不是某党、某派、某集团所独有,而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民族宗庙之思。在国家民族的宗庙里,面对共同的先祖,政治的歧见可以搁置,阶级的冲突可以淡化,历史的恩怨可以放下,共同承担民族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就会被提起和认同。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不可置疑的共识,不同政党、不同派别、不同的利益集团,无论政治立场、观点、路线差异多么大,都把民族复兴作为当然使命。民族复兴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复兴。复兴的前提是意识到衰落,必须正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已经严重伤害和崩塌,成为碎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亘古未有之变局。中国被迫从自己的天下体系进入西方构建的世界体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只要不甘心灭亡,我们都必须面对这个世界体系。我们不甘心屈辱地进入这个体系,并希望改变这个体系,不管愿意不愿意,你都必须进入,只有进入了,你才能改变、才能主导,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希望。而文化复兴则是为民族复兴提供理论根据,价值依托和意义支撑。文化复兴好比一个丧失主见的人恢复主见。炎帝神农文化曾经是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理解并能够接受的思想源泉。在炎帝神农故里建立国家民族宗庙,是因为随州这片土地上具备和谐、稳定、奋发、统一、宽容、诚实、厚道的文化生态,这是中华民族核心的精神元素,它是一个民族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家民族宗庙的构想就不仅仅是随州城市文脉发展的规划,或一座城市文化主题的设想,更不是依据历史文献的记录在这里建一个吸引游客观光的旅游景区。它不再是一个故土情结的问题,而是在谋划与追寻国家民族最深刻、最持久、最核心的稀缺元素。从这些稀缺元素中吸取足够的营养,才能创造出最有说服力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说一个伟大民族拿不出自己具有竞争力的价值观,那么面对强势的文化就可能丧失自信,迷失自我。看一看强势的文化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在比经济、军事更重要的地位,就必须要对中华民族自己的价值观作出战略思考。这就是说,国家民族宗庙就是建立一个传承东方文化的平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有效的思想源泉,促进伟大民族精神家园的形成与稳固。为民族的复兴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而炎帝神农稻作农耕文化生态中蕴含着人类文明中最完美的文化元素。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思想界就是通过精细的稻作农耕文化生态中提炼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虞书·大禹谟》)的思想观念。这八个字其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的主题。
   
        以高尚的德性聚集力量,认识天地自然,尊重天地自然,顺应天地自然,就是利用,厚生是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提高,惟和则是人类的和谐世界。今天,人类面临的霸权、强权、恐怖、争斗,生态的危机、精神的危机、经济的危机等等,我们其实就可以从这八个字里找到出路。中华文化通过国家民族宗庙这个平台,通过对传统的追寻和现实的推进来向人类贡献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这就是包毅国先生的“随州之梦”。

        在包毅国的“随州之梦”正酣之时,包毅国遇到了一道生命的坎坷,他无法选择和无奈地作了胃切除手术,手术的压力和化疗的苦痛难以言说。他说:“如果用语言表述是生不如死四个字!”这时,是中断还是坚持,两个同样有力的声音在向他呼唤。中断了,会有益于身体的康复健康;坚持下去,会使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怎么办?什么是真正的生命意义,是简单地肉体生命延续,还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更加久远的文化内容?经过沉静的思考,他才体味到生命的意义,是对文化的领悟,把这种领悟传递下去,就是文化生命的延续,或者说是生命的再生。把握好短暂的人生瞬间,就是生命的意义。于是,他在漫长的化疗过程中,以少有的沉静、从容,细细梳理着炎帝神农文化。他知道,搭建国家民族宗庙这个平台,必须夯实理论的基础。

        我们无法选择历史,但我们可以创造历史。创造历史需要生命的伟大,思想的激情。我们的睿智往往如云月雾花,流星闪电,朦朦胧胧,稍纵即逝。当智慧的花朵一闪现,我们就及时地抓住它,这可能就是契机,我们抓住了契机就等于把握了未来。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7: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中的绿洲! 于 2015-3-16 17:17 编辑


        包毅国先生觉得文化发展是需要实力的。经济的强力支撑,是强大的根本。如今的强势文化从骨子里看不起中华文化,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足够强大的综合实力支持。东西方的文化对话还没有真正开始,只有中国的经济真正强大起来了,有了足够的实力,这种对话才是平等的。因而选择随州建国家民族宗庙是支持中国强大的一个主要支点。祭祀是重大的政治活动。“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愿意到宗庙拜谒先祖的华人必然是精神强健的精英阶层,他们在这里拜谒先祖,中国中部有70%的农民,近70%的农产品。如果这一地区的农民每人每年有一万元的消费支出,那么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是多么巨大?目前,中国的东南沿海虽然发展很快,但那毕竟只是中国的边缘。正如一面大鼓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必然是重重地擂击这鼓的正中央。鄂豫皖湘赣晋的中心点就在随州。我们知道,政治是经济发展的最强劲动力,建立国家民族宗庙可以巧妙地把政治资源转移到中国的最需要推力的区域。
   
        随州有宝贵的、高品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是国家民族宗庙中具有代表性、核心性、特色性的文化元素所构成。国家民族宗庙可以成为这座城市的主题文化,构成城市的生命体系和原创精神,凝结城市的品质和气质。让随州以卓然自立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品格和灵魂,这也许不仅是随州之梦,它更是中国之梦。

        宗子有继承先祖遗产的权利,但能把先祖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宗子这一称誉。这就是说,要做好炎帝神农的嫡传子孙,就必须担负起传承东方文化的责任。宗子的高贵和荣耀来自于牺牲奉献和默默地承担!
    包毅国先生在构想这个国家民族宗庙时,就兴奋得忘记了苦痛。他觉得苍天没有让他的生命之火熄灭,是老祖先在冥冥中保佑他。因为他在为老祖先记录和书写一篇大文章。于是,他把这个宏大的构想一篇一篇整理出来,通过中国随州网展现出来,有一定的点击率以后,这时包毅国把它们编辑成《随州之梦》,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自费出版。在了解了这些用心血换来的文化研究成果却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出版时,我感到有点遗憾和辛酸!

        这时,他年轻时的一个文化朋友,湖北希望实业集团的周振超先生正在开发涢水河上游的琵琶湖,希望把这个景区建设成国家民族宗庙的一个桩基,为建宗庙作出贡献。包毅国先生认为国家民族宗庙由中心祭坛,中华文明园,世界华人园,寻根园等建筑组团构成,包括现代工业园区都是宗庙的建设基础。它是随州城市发展永远的文脉。于是,包毅国先生就奔走在湖北希望实业集团和《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之间,促成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授牌琵琶湖,在涢水上游的琵琶湖建立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基地。于是,从维熙、何西来、柳萌、傅溪鹏、张胜友、蒋巍、韩小蕙、谢克强等这些文化界的名人组成的采风团走进了随州……

        包毅国先生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他总言自己一生文化上没有多少成就,没有资格做这些大师们的学生,唯有自己心中有那浓烈的文化情结,才有资格站在大师的面前。著名散文家、《小说选刊》原社长、柳萌老师说:“毅国,千万莫这样说,作家靠一时的灵感和才气可以成篇、可以成名,而你是用文化功力在写,我读这本《随州之梦》,就觉得你是够资格享受文化学者的称誉,文化学者是靠大量的文化累积,是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对文化的尊重才能获得的。”何西来老师亲切地说:“把文化融入生命,让你的孩子为你敲击文稿,并有意空出一些段落让他填写并充实,逼迫他认知敬重炎帝神农文化,《随州之梦》以儿子的文章为序,这是一代接一代地尊重文化,这就是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人类文明永不衰竭的根本。”何西来再次应邀挥毫题写了“建设国家民族宗庙,发掘炎帝神农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随州归来多日,在随州、在琵琶湖的见闻感受一直在眼前突出的呈现,包毅国那有点沙哑但却厚重清晰的深情陈述声也一直在耳边回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曾侯乙编钟曾经和鸣奏响的地方,包毅国的这种文化陈述声音似乎也显得十分的深远、厚重和响亮!时间在继续,包毅国的“随州之梦”还在继续!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主编。该文载《中国报告文学》2010年12期)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6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有幸认识了包主席,还有幸加入了炎黄文化研究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6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菲 于 2015-3-16 20:37 编辑

升斗小民在这有礼了,
随州之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6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本土作品,版主用心良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0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映雪妈咪 发表于 2015-3-16 16:45
前些天读到包老师的《永远的神韵》
从书中任何一段小小的文字都能看出包老师对随州的无比热爱
我很惭愧, ...

深有同感,值得称道!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0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豫南楚民 发表于 2015-3-16 21:01
欣赏本土作品,版主用心良苦

先生的作品也很优秀,欢迎常来“心情随笔”发表你的佳作。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01: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anglin 发表于 2015-3-16 18:09
去年有幸认识了包主席,还有幸加入了炎黄文化研究会

认识包主席并加入了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 ,的确很荣幸,可喜可贺!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01: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墨菲 发表于 2015-3-16 20:36
升斗小民在这有礼了,
随州之梦

欢迎来访!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1-27 17: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