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摆手,家家去,家家杀了个老母鸡,吃完滚回去”,这首熟悉的童谣是否勾起了你的回忆呢?这首童谣很有画面感,你能想象出一个小孩奔跑在去外婆家的小路上,欢快地摆动着小手,家家见到久未谋面的外孙,乐不可支地杀鸡招待,鸡肉端上桌面,家家看到馋嘴的外孙,打趣的笑道“吃完了回去,再莫来了哦”。其实家家说的是反话,她自然希望外孙常来的。
我家与外婆家只有一路之隔,不知什么原因,母亲去的很少。有一年夏天,我和我哥,还有湾子的一些娃子玩到外婆湾子了,外婆见到我们就把我们喊住了,留我们吃中饭。外婆家很穷,大白天里土巴屋娃也很暗。外婆赶紧在漆黑的厨屋多和了一些面做蒸粑粑,粑粑蒸好以后,每个娃子都在盘子里沾点臭豆腐吃,但却吃得很香,筲箕里的粑粑很快吃完了,外婆怕我们没吃饱,就打鸡蛋汤给我们喝,我们说吃好了,就慌忙地告辞了。每个小伙伴手里都拿着棍子,活像一群叫花子跑走了……
外婆嘱咐我们早点回去,直到看不见我们了才转去。我对外婆的相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她经常穿着褐色的布衫,戴一顶黑色毡帽,毡帽上镶着一块方形的绿色“石头”。小时候我经常和妹妹在湾子路口迎接外婆的到来,外婆经常是走小路来的,她翻过一座小坡就能看见我们家了。她用两手杵着棍子,两只小脚在坑洼的小路上艰难地移动着,颤巍巍地向我们家的方向走来,等到外婆走近了,我们才敢上前去搀扶她。因为前面一户人家养了只癞皮狗,所以我们每次只能远远的等她。
外婆快要去世的那年,在我家玩了半个多月,她大概是得了肺结核吧,晚上老是咳嗽。可我们并不嫌她脏,经常问她要装粉子药的铁盒子,外婆说“喝完了就给你,还得两天”。母亲却总是不让我们要,我猜她是怕外婆传染了我们。六月间,外婆走了,母亲哭得可伤心了。我不知道后人哭死去的亲人,为什么要用那个由来已久的腔调,悲痛的哭泣声中又不忘诉说老人生前遭受的苦难,那种绝望、无助、不舍,即使小孩听了也会哭泣……
对于外公我就更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他每到忙月都会早上过来帮我们“打腰子”(搓稻草绳),来的时候回带些“锅块、麻花”什么的。外公来了,母亲就会打碗鸡蛋他吃,顺便在门口端碗豆腐烙到。我不知道是不是“远是亲”的原因,我发现丈母娘对自己的女婿都很客气,每次招待都像待客一样,可能是出于想让女婿对自己的女儿好点的缘由吧。对于外孙,丈母娘更是比对亲孙子还亲,当然只是见面几天亲,也不能亲过度了,以免让自己的大孙子看了嫉妒。
外婆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每次经过她葬在路边的坟茔,我都会想起那久远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