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5-11-6 16:08 编辑
传承文化 教化乡民
经济发展了,他又开始关注随州的城市建设,他在抓城市建设时让随州历史文化与随州城市建设兼容。
李充嗣极重视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创建白云书院、乡贤名宦祠、尊经阁,并在乡下“各建小学,皆为择师以教”,生长于应山县马坪的颜木身受其益,所以由衷地说道:“今小大有成,至有一二举于乡者,固公之遗教也。”
李充嗣集随州人文景观于一处,重建尹公亭,以纪念宋代生活在随州的著名文人欧阳修的朋友尹洙,并将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撰写的《尹公亭记》、梅尧臣撰写的《使者自随州来知尹师鲁寓止僧舍语其处物景甚》一诗刻碑立于“尹公亭”。重修了城南最具历史韵味的汉东楼。
他还根据《淮南子》所载随侯救蛇获夜明珠的故事,在城西一角募地10亩,挖掘水池,又与溪泉相通,立碑定名为“夜光池”。与“随侯之珠”的传说遥相呼应,形成了继往开来的新景观。
挖起的土堆被后人称为“飞来土”,他在土堆上复建白云楼,以纪念在白云楼上作出《白云楼赋》的北宋诗人邢居实。诗曰:“来时城南陌,始见梅花白。回首汉江头,黄梅已堪摘。杖策登高城,极目迥千里。落日下青山,但见白云起。”到明代,楼早已毁坏。在白云楼下修建白云书院,闲暇时,他会在书院亲自为学生授课。他在书院腾出一排房子作为欧阳文忠公祠,以纪念北宋时期在随州长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李充嗣此举,将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重建白云楼,延续、光大了随州城的历史意蕴,又传承了文化传统,有形和无形之间,给随州人以莫大的激励。 而李充嗣当时的心境,常常是报国之心与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他在《游洪山》一诗中写道:“一雨清凉万物新,省耕随地踏芳春。明时愧我叨民牧,尚有饥寒洒泪人。”即使是游山赏水,也不能忘怀于自己作为地方长官的职责,为属地还有“饥寒洒泪人”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在其《夏日登白云楼》诗中,也是时时不忘使命:“浪迹湖湘几度秋,百年忠孝是身谋。”
可以说,随州现存的大部分文化遗迹,早在500多年前李充嗣就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行动。李充嗣不是土生土长的随州人,但他对随州文化的了解甚至要比许多随州人了解的更加透彻。这并不是意味着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子,更重要的是,他对随州是用了心的。
他不但为后人疏通了随州的文化脉络,也打开了随州的旅游框架。他的脚步走遍了随州的每一个地方,也留下了《栲栳寺》、《游洪山》、《夏日登白云楼》等精彩诗句。
在随北,他到过吴山的鸡鸣山、 栲栳寺,在随南,他到过大洪山,在大洪山他发现温泉,并在此建造一亭, 亲题匾额“温泉”,这也为500年后大洪山温泉旅游开发指引了方向。毫无疑问,李充嗣是大洪山旅游开发的鼻祖。
他在抓随州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很好地传承了随州的历史文化。500多年前的李知州就知道,一个地方有文化魅力,才会有生命力,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就算建设的再好,也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