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2-27 17:03 编辑
曾国藩应李树文所求写的这篇记念文章,讲的是随州的旧人旧事,当故事听听还是能够给人启发的。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某月,随州的84岁的李某在家里善终。李某的哥哥的儿子是户部(财政部)的一个部门负责人叫李树人,听到讣告以后打算去京师请假回老家吊丧。我到李树人住处去前往吊唁,对他说:“古代礼法有规定,家里有丧事,为官者要停职居丧。象你这样叔叔去世,叫缌丧(穿细麻布,五服之中最轻,服丧三个月),士子居丧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现在你请假回去服丧,正是符合古代礼法制度啊!”李树人回答我说:“我并不是因为礼法这样规定才去请假的,我真的是很悲痛,所以要请假回去奔丧。”并且哭着说:“叔叔下葬的时候,我计划在墓前立一个碑,宣扬一下我叔叔的人生经历,用来教育后生晚辈,这写碑文的事,请先生您千万不要推辞。”然后李树人一一详细地为我介绍了他叔叔生平的事迹,讲得非常详细。 李树人一直对我很恭敬,现在又诚心诚意请我写他叔叔的碑文,我当然不会推辞。李树人的叔叔这个人脾气非常刚硬耿直,胆子很大做什么事都不惧怕。作为地方士绅为人处事一向秉承公心,即使谁与他私下有什么交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从来不予考虑。别人害怕的事,李公却更加敢于担当。嘉庆初年的时候,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到处在闹白莲教,江汉平原荆州襄阳等地全部都遭受了战争蹂躏。随州西边有一个大镇叫环潭,白莲教匪准备去大肆抢掠一番。李公得知这个消息后,号召全镇每家派一名壮丁,每人背一捆木柴,每人拿一根长竿,点燃木柴,在环潭的河水边排成长列,柴火通宵不灭,火光绵延六七里,夜间照明以此防备教匪偷袭。教匪无机可乘,环潭镇得以保存而没有陷落。 靠近李公村子边上有一块农田,时常被大水淹没而没有收成,官府要求此田隔壁左右几家承担这块田的税负,邻居几家都被这块田拖累得很苦。李公到官府各个部门苦苦哀求,告诉实情,最终官府免了这块田的赋税,象这样为乡里乡亲做的好事还有很多,大多都是这样为乡民谋利的实事。所以,附近乡里要做什么事,必须有李公的倡导,事情才能够办得成功;乡里有什么争讼,只有李公出面才能够调解矛盾。李公家里有什么好事,大家都一起感到高兴,都去祝贺;李公如果得了病,大家都相约去看望他;李公去世的消息传来,十里八乡的人都感到非常悲伤。 李公一家世居随州,以前家境并不好。李公小时候跟他哥哥(李树人的父亲)发愤读书,后来自己感觉靠读书考取不到功名,不能光耀门楣,于是开始经商,后来成为大富之家。李公做生意赚钱之后,拿出大量钱财资助他的哥哥读书考科举,但是他哥哥也一直没有考上。后来,李公拿钱为他的哥哥到县里捐一个前程,被任命为县丞(副县长),过了一段时间后升任云南嵩明州知州,接着李公也以武学生的身份担任都司(军)职。从此以后,李家子弟文武学业都有成就,家族慢慢开始兴旺,成为地方大户望族。 李公(李树人的叔叔)讳某,字某,曾祖是某某,祖父是某某,都没有当官。李公的哥哥当过嵩明州的知州,是李家最早出人头地的,后来被封为奉直大夫。李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给了自己哥哥当儿子(因为这个当嵩明州的知州哥哥很晚才生的儿子),李公的小儿子叫某某,孙子叫某某(译者注:曾国藩也不晓得是怎么回事,这里没有写出李树人的曾祖、高祖的名字,也没有写出他儿子、孙子的名字,大概是原文遗失的缘故)。李公的哥哥去世以来的二十年,李公抚育哥哥的子女非常用心,他的侄子李树人到京城做官,他象资助自己哥哥一样地一如既往地资助这个侄子。李公对待自己哥哥的儿子就跟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模一样,不管是继嗣的还是哥哥亲生的,都一样地爱护。 呜呼!现在大家都称赞李公这个人,说他为乡里做了大量的善事;听熟悉了解他的人说起来,象李公这样为家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付出的巨大努力,一般人真是做不到啊,就因为一般人做不到象李公这样为家族的辛勤和无私的付出,所以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_____________曾国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