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11103|回复: 3

随州城区还有哪些历史遗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1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州城区还有哪些历史遗迹?
随州城自战国晚期楚置随县以来,已有近2300余年历史,如加上曾国(随国)在此建都城,年代上溯更远。自秦汉以后,随州先后设置郡、州、县,建制虽不一,但“随”地名一直未改,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古老的随州城由于受战争的破坏,加之解放初期干部的文物意识不强,加上城市扩建的需要,古迹保留下来已不很多。现保留下来的古地名有:玉石街、乌龙巷、十字街、南关、聚奎街、小东关、玉波街、小西关、北关等。现存的古代遗迹最远的可追溯到宋朝。现就城区尚存的遗迹作-介绍。
古城墙及护城河。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随州城利用西魏、北周以来的旧址而建城池,最早的记载见于宋时随州知州吴柔胜(1208年在任)。原为土城,明朝洪武二年,守御镇抚李富等始建成砖城。明朝成化十五年(1479年)判官孙益等重新疏浚护城河。城外土城即元朝时旧城。根据上述记载,古城墙及护城河早可以追溯到西魏、北周时期,再迟也可定为宋朝,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加固。目前,南关草甸子南端尚存一段土城,起码可以确定是元代遗迹。宋代沈括在随州写有《登汉东楼》,汉东楼旧址就在南关草甸子南端,这段土城应是宋朝遗迹。
岁丰桥。古代随州城有不少桥,如通津桥、长桥、汉东桥、云路桥、广德桥、接洪桥、高家桥(俗名五眼桥)、迁仁桥、岁丰桥、接丰桥。目前幸存下来的惟有岁丰桥较完整保存在西护城河上(玉石街西)。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岁丰桥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州判官孙益始建岁丰桥。桥名寓岁岁丰收。由于常受涢水秋涨倒灌,合溪水溢,泛溢数里,故桥毁。明弘治十年(1497年),知州李充嗣在原桥以南百步用岁丰桥名另建单拱石桥。李充嗣为图桥基稳固,以铁链联系两端桥墩。水底铁链因波光粼粼,仿佛像蠕动的蜈蚣,故有“岁丰桥下铁蜈蚣”之说。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桥再次被洪水损坏,交通受影响。咸丰二年(1852年),群众捐款复修。至今保存完好。1981年有人从河沟架梯上桥发现一石碑,嵌于桥北西壁。碑长宽各0.4米,阴镌楷字为“大明洪(弘)治十年州主李充嗣建岁丰桥,于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内被水冲崩。咸丰二年菊月,首人余朝贵重修”。 该桥现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名单。
文峰塔,建于清代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清同治《随州志·重建文峰塔记》曰:城东南望城岗回龙寺旧有文笔塔,所以唐宋元明时文人学士层见叠出。明未战乱,此塔坍塌。清道光九年(1829年),由城南杨秀才倡导,在民间筹款重建了文笔塔。至咸丰、同治两朝,塔多次遭战争破坏。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知州主持在城南沿用文笔塔名另建一座宝塔,改称文峰塔。原受损坏的文笔塔于1966年拆除。
文峰塔高7层、25米,正八面体,锥形,酷拟托塔李天王手中的宝塔。塔身用青砖砌成,塔基以上两层嵌有“菩萨、鲁班、观音、罗汉、祖师、杨将军”等字样。字属颜体,苍劲古朴。字下留有拱门形的“门”,“门”内用方石堵死。顶端以下4层圆孔和拱门穿通,错落排列。全塔共10个“门”,6个圆孔,层层塔角翼然挑起。该塔现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名单。
擂鼓墩古墓群,占地1.7万多亩,共5个墓区,已探明的尚有8处墓地。除已发掘的曾侯乙墓确定为战国早期外,其他墓尚难断定。专家们推测,这里很可能是继叶家山、义地岗之后的又一处曾国贵族墓群。1988年擂鼓墩古墓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侯乙墓遗址成为随州引人注目的旅游景点。
舜井及舜井碑。宋朝许觉之有《舜井断碑》。据南宋《隶释》记载,舜井碑因年久而字迹多剥落,惟有“光和三年”字样,可知其汉碑。而南宋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记载,舜井碑相传为秦代旧碑,碑字漫灭,惟碑阴有“五大夫”三字。民间传说井为舜帝掘。1996年,随州市规划设计院在南郊前井村堰塘边发现刻有“舜井” 二字的石碑,经文物部门鉴定,应是宋代续立的一块碑。根据考证,随州市国税局在大院内在原舜井遗址上恢复水井,舜井碑立于水井旁。
汉东古街,即南关路。据清同治版《随州志》记载:“南关路达光化铺,为德安府大道,其门曰汉东门,门上有楼,曰汉东大郡,又有襟汉楼,在大街之中,俱明李充嗣(知州)建”。由此可见,这条路是由南进入随州城的要道,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全路共分为三段,即上南关、中南关、下南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南关扩建为烈山大道南段。下南关(现名草甸子)也被开发为居民小区,唯有中南关仍留着古代的遗迹,并尚有宋、元时期土城及汉东楼遗址。
智门寺遗址,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释文):“智门寺在城南三里随城山,其始建时间无从考究。顺治十六年知州陈秉化重建,有《重建寺碑记》,其文为前任州判唐高赋所撰写,称此寺为光祚禅师飞升处。光祚不知何时人……又称此寺历经唐宋数百年。顺治初年本寺僧侣慈航于山下掘出断碑,碑上有智门遗迹,于是告诉知州程文光。为创建佛殿三楹,后来知州陈秉化又募资修建,从此才具较大规模。寺内有七层塔,明朝所建,今已倒塌过半。”
南宋《舆地纪胜》记载:隋文帝所居宅基今为智门寺,有雪窦井。寺内有不枯之泉,僧人曾于泉眼处筑井,一旁植银杏树一株。目前,古银杏树倒伏枯死,古寺遗址尚存。
随城山因曾有隋文帝故宅而曾改名龙居山。据多本史籍记载,智门寺应始建于隋朝,并非“时间无从考究”。
夜光池。明朝弘治年间,知州李充嗣据《淮南子》所载随侯救蛇获夜明珠的故事,在城西隅募地10亩(今神农公园西端),挖掘水池,建楼台亭榭,立碑为“夜光池”。 建筑物于抗日战争时毀坏,碑失于1966年。今神农公园在原夜光池南重掘“夜光池”。
飞来土。北宋元丰八年,大臣邢恕贬为随州知州,其子邢居实(见邢恕简介)一日登城在白云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又作《白云楼赋》。以后楼毀,明朝弘治年间,知州李充嗣在挖夜光池时,命人将挖掘的土堆在原白云楼故址上,重在土堆上复建白云楼。后世讹传此处土是从吴山半边山飞来的,故称“飞来土”。后楼毁,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州吴繁荪于白云楼旧址上建六角两层之亭,名为白云亭。抗日战争时亭毀。2011年建神农公园时复修一亭。
天主教堂。天主教于1860年传入随州,1890年在今烈山大道南段由爱尔兰神父建天主教堂。主楼为五间三层,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绿琉璃瓦。民国时期,湖北省第三专员公署曾在此办公。
雪公堂,民国时期私立烈山中学教学楼,1934年由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主席何成浚创办。主要建筑有教学楼两栋,教师办公楼一栋,另有大礼堂一座,以校董事长何成浚的字“雪竹”命名为“雪公堂”。解放后更名为随县一中,后改为随州一中。2005年市一中迁新址后,改为实验中学。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曾在随县一中教英语。著名戏剧家洪琛率领演出队在雪公堂演出抗战名剧“放下你的鞭子”。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币 +47 贡献 +47 收起 理由
随天随地 + 12 + 12 赞一个!
孑孓 + 15 + 15 赞一个!
老三届 + 2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州城区的历史遗迹确实不多!这是随州要补课 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1-26 1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