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原创深度栏目《寻觅》
第160期:走近“棉花手艺人”丨图文:小金鱼
弹呀弹呀弹棉花......
在随州,弹棉花又叫打套
以前结婚人的喜被都是在打套店打的
但现在,打套作为一门渐渐失传的手艺
在随州已是不多见了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
探寻藏在随州街巷里的打套老店
去听听“棉花手艺人”的淳朴人生
“择一事终一生, 不为繁华易匠心”大概说的就是“棉花手艺人”老徐。在曾都医院的斜对面,有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老徐打套店。店面不大,也没怎么装修,但“老徐打套”四个字却格外的显眼。
去店里的时候,已经快下午六点了,老徐跟他的老伴儿正在默契配合着用网纱将棉花固定。
听了我们的来意,徐师傅热情的说:“这床套差不多快打好了,我再打一床给你们看下整个的过程。”接着开始熟练的将棉花放在弹棉花机器上。
徐师傅说,这家店最开始是由他哥哥在打理,手艺也是从哥哥那学来的。
“十几岁就会打套了,现在都五十多岁了。中途有段时间没弄了,后来孩子大了没事做又开始打套。”徐师傅说。
我问把棉絮放进弹棉花机器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棉花变蓬松。这个棉絮需要弹两次,这样打出来的会更松软。”
“弹完棉花就是铺棉花了,这个也是有讲究的,得横竖交叉着来。我铺给你看吧。”
我注意到,在这期间,徐师傅的老伴一直在默默配合着老徐。不用打招呼,只一个眼神就能领会,这是共事多年才会有的默契。
弹棉花、铺棉花、用网纱固定棉花、机器压实、再牵网纱固定再压,这样两面的棉花就都被网纱固定住了,不容易跑出来。
“今天打了几床?”
“今天不行,上午打了四床,下午打了三床。一天最多时候打了34床,那天从早上六七点及开始打,一直打到晚上十一二点。”徐师傅说到这的时候,脸上挂满了笑容。看的出来,他还是希望多打些套的。
“有客人来了就打,我们没有钱买房子,就在这店里生活了十几年。”这是我问每天什么时候开始打套时徐师傅说的一句话。
从小南门街一路往里走,到一个岔口的时候走右手边,往前走20米的样子,看到墙上写着“弹花打套”四个大红字,就说明你找到了。
走进屋内, 尘絮飞扬。两个老板正在忙碌着,旁边还有两个在等待打套的人。看见我们进来,以为又是顾客上门。“是打套吗?”
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甘师傅开始热心的介绍了起来。“我们在这一直有25年了,这些机器也陪了我二十多年。”我问怎么不换台新机器。甘师傅说:“没有想过换机器,坏了就自己修,老机器用起来顺手。”
我注意到甘师傅店中间摆了一排装着线筒的机器,这在其他打套店是没有见过的。“这是打完套封里子用的,就是用这个单子将套罩住,然后用机器封边。”边说边拿着材料指给我看。
我问甘师傅的打套手艺是在哪学的?“早些年在外地打工,那会儿就是做套,看着看着自己会了,打了几年工后就回来自己做了。”我惊讶了,“看着就会了吗?”“聪明的话学半年就会了。”那甘师傅还是聪明的。
这期间,旁边的顾客也加进了我们的聊天队伍。一个婆婆说:“现在打套的基本都是40岁、50岁、60岁左右的比较多,年轻人都自己买套,打套的人少喽。”旁边的大爷也说:“你给甘师傅好好宣传宣传。”
聊天这会儿,甘师傅又完成了一床套。我注意到这床窗套跟之前的比小很多,便问了下是做什么用的。“这是小孩子盖的被子。”
“前几年一天打七八床,现在打两三床。原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打10床,现在顶多四床、六床。”可见,现在打套的人是真的少了。
如果不仔细辩认,你很难相信这间店已经存在了20多年。低矮的房屋、狭小的空间、简陋的设施,小小的门面就藏在百金御府对面。
我去的时候店里没有老板,还是隔壁的邻居帮忙叫来的老板。出来的是一位婆婆。“这都十一月底了,没什么人打套了,一般八月份到九月份打套最多。”
我注意到旁边堆的有打好的套,婆婆说那是顾客要的,已经打好了放在这边等着他们来拿。
我问生意这么不好做,怎么坚持下去的。“这家店92年有了,到现在20多年了,我们家族做三代了。”我想这大概就是婆婆坚持做下去的理由吧!
准备走的时候,注意到婆婆墙上贴着打套的价格表。这个每家打套店墙上都有,似乎跟弹棉花机器一样,是打套店的标配。
“老年人来打套的比较多。”婆婆的这句话道出了现在打套店面临的顾客群体小的问题。
这家店就在一幼对面下了坡的地方,位置挺好找,店面看起来很新。推开玻璃门进去,尘絮飞扬,老板在一边忙碌着一边跟顾客说笑着。
看见有人进来,习惯性问了一句“打套吗?”知道是来拍他们的时候,杨阿姨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在五眼桥做十几年,后来搬到这边来的,到现在已经做了20多年了,这些都是顾客要的套。”阿姨指着旁边堆着的套给我看。
我问阿姨打套手艺是在哪学的?杨阿姨说:“小时候浙江的人过来,跟着他们学的。”好像随州人打套的手艺都是从浙江学来的。
“原来是锤子打的,一天只能打两三床。以前一床套卖一块、两块钱,现在用机器30多块钱,还有手工100块。”
这家的压套机器跟其他家的比看起来太新了,忍不住问了一嘴。杨阿姨说:“你说这机器啊,去年刚换的。换了好,用起来更顺畅。”看的出来,杨阿姨是个思想很先进的人。
临走的时候,杨阿姨还嘱咐说:“你们去安居拍呀,那边值得拍的东西可太多了,有安居老街,尤其是有个做大饼的师傅,可好吃了,有这么大......”杨阿姨边说边比划着。听了阿姨这番话,对安居不熟的我都想抽个时间去专门尝尝大饼了。
或许
弹棉花有一天会从随州街巷消失
但他们编织的温暖
足以陪伴无数人
度过无数个温柔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