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五儿子一家忙碌起来,准备送考上中学的孙子去报名。
想起60年前的今天(1958年9月1日),我小学毕业也离家到12里外的祝林‘大山寺中学’去报名,有幸进入随北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刚成立(只设初中课程)的大山寺中学、很是兴奋,那年我刚满12周岁。
我们第一届学生、来之随北草、小、淮乡镇,由于当时农村孩子启蒙晚,年龄参差不齐,小至十二岁大至二十几岁都有。数我们小林的最小,淮河、草店、三道河等山区的学生年龄偏大,还有结了婚生了娃子来读书的,如学生会主席唐智慧,孩子都好几岁了,可见那个年代大龄青年对知识的‘渴求’。
当时学校条件很差,一座古庙改成学校、三层肃穆森严的大雄宝殿当作教室,墙上残留的壁画清淅可见,面目狰狞、形象逼真的神鬼画像,让人不敢直视;掌握生死的阎王、小鬼,对做过坏事的人、执刑‘下油锅’,‘跺手脚’、‘下地狱’等各式各样惩罚的血腥画面,令人不寒而栗,弘扬‘善恶有报’的佛教文化对世人产生一定影响,当地流传“进了‘大麦畈’,脾气改一半”的说法至今家喻户晓!
听老人讲:大山寺每年三月二十八举办盛大庙会,吸引全国各地众多游客。当地农民为不误农时,年前种上早熟大麦、提前收割,会罢再下谷插秧。故此名曰‘大麦畈’。
报名后,我被分配到一二班,班主任叫余立文,比校长余文达长一辈(都是随州淅河人),特别严肃,习惯用左手写字;语文老师叫陈乐勋,才华橫溢,讲课不看本;还有代数老师杨騏骥。几何老师李光星,体育老师甘慈祥(河南信阳人)。都是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老师,年龄跟学生相差无几,难怪后来都跟学生搞起了‘师生恋’、结了婚。当时我们年龄小,不懂爱情,只是把此事当作笑谈。
我们那时,学校大搞勤工俭学、劳动任务很重,拾柴种菜,扩建校舍,学生自己和泥做坯、装窑烧砖,上山伐木头。那时我身单力薄,承蒙班主任照顾,重活干的少;59年大办钢铁,我们全班同学连夜背着行李出发、赶到淮河钢厂、、、、当年冬天,我们又回来帮(劳力外出)当地农村收割稻谷,踩着薄冰、站在寒冷剌骨的水田里、两腿冻的通红、尽是血口子、、、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过才能体会得到。
我们第一届同学、毕业后都有出息,加之当时文化缺少、人才匮乏,大多被招进政府部门工作,如王友良,张身银,刘满友,肖正名,王先忠,刘明友等;有的继续读高中,上工农兵大学;有的从军、如我班同学邱正名,三班同学刘忠柱,参军后都安排在军区担任要职,但有一个前提:要出身好(贫下中农)必须‘根红苗正’。
祝林大山寺中学第一届同学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