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6863|回复: 12

猛料?端午节居然来源于随州?邪乎不?晕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5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随之州 于 2016-5-25 21:35 编辑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这首诗是唐朝的梁洽--------《观汉水》
这首诗包含了随州元素吗?从哪看出来?
如何破解?
不得其解?
求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州上古有两大祭祀活动,一是祭祀烈山神农氏——柱,名为“神农祭”(神农社):二是祭奠与周昭王一起葬身汉水的汉东子弟,名为“端午祭“(端午投吊)!后来因为政治需要,神农祭被改成了祭祀周人的农政官——弃;端午节被改成了祭奠楚子的基友——屈原,更有无耻的韩棒子居然抢先注册了”端午祭“,列为棒子国的文化遗产。不得不说这是随州文人、湖北文人的笑话!
关于神农祭和端午祭,有两首唐诗为证!
                     观汉水  唐.梁洽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唐.李白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这是某论坛一位网友的评论,百思不得其解。
请各位评论一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线框内的部分是某论坛某知名网友的评论,不得其解。
      如果说第二首《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和炎帝神农还扯得上关系,但是《观汉水》和随州以及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又从哪里看出所牺牲的汉东子弟呢?
       实在看不懂汉东子弟-----端午----随州之间的联系?
       求大师指点。
-------------------------------------------------------------------------------------------------------------------------------------------
-------------------------------------------------------------------------------------------------------------------------------------------
-------------------------------------------------------------------------------------------------------------------------------------------
随州上古有两大祭祀活动,一是祭祀烈山神农氏——柱,名为“神农祭”(神农社):二是祭奠与周昭王一起葬身汉水的汉东子弟,名为“端午祭“(端午投吊)!后来因为政治需要,神农祭被改成了祭祀周人的农政官——弃;端午节被改成了祭奠楚子的基友——屈原,更有无耻的韩棒子居然抢先注册了”端午祭“,列为棒子国的文化遗产。不得不说这是随州文人、湖北文人的笑话!
关于神农祭和端午祭,有两首唐诗为证!
                     观汉水  唐.梁洽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唐.李白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之州 于 2016-5-25 21:39 编辑

      下个月初,就是端午节了。
      看了某论坛某知名网友的评论:他认为端午节的来历,是起源于祭奠跟随周昭王葬身汉江的汉东子弟。只是后来改成了祭奠屈原而已。
       周昭王南征溺死于汉水,史书记载的相当模糊,北宋年间在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上确有记载,震动朝野,但是也不详细。
       随国确实是周王朝的嫡系邦之一,这个无可非议,但是从《观汉水》这首诗如何看出汉东子弟呢?
       又如何破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随州有关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之州 于 2016-5-25 21:29 编辑

      感觉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5 21: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而已:,认真你就输了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6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都被棒子申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州大部分地区不属于汉江流域,属于府河流域。
汉江发源自嶓冢也不准确,嶓冢是西汉水,嘉陵江的上游。汉朝因为地震发生过河道的袭夺,西汉水改道进入了嘉陵江,后人将现在的汉江发源地附会为嶓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州大部分地区不属于汉江流域,属于府河流域。
汉江发源自嶓冢也不准确,嶓冢是西汉水,嘉陵江的上游。汉朝因为地震发生过河道的袭夺,西汉水改道进入了嘉陵江,后人将现在的汉江发源地附会为嶓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6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去宇宙看看,还有什么是我们的思密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7 0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6-5-27 10:14 编辑

貌似与随州无关,与襄阳有关!楼主不妨直接请教发帖者不是更好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7 0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6-5-27 09:09 编辑

《观汉水》一诗其实讲的是汉水文化――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这首诗的作者是梁洽,生卒年不详,事迹不详。只知他是晋州(今山西临汾)人,唐代开元或者天宝年间进士。也不知道他写过多少诗,而《全唐诗》仅收此诗。
诗人立足高远,观汉水全程,记游女神话故事,写昭王溺水传说,追述齐桓公伐楚的历史。汉水文化被他一诗概括之,使我们如此方便地洞悉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魄,即使我们不知道他是开元、天宝时期的进士,一读此诗我们便会猜到他一定是盛唐诗人。只有盛唐人,才有这样博大的胸怀。国家富强,经济繁荣,人才有自豪感,才有丰富的想象力。梁洽为了观汉水,他一下子把自己提升到了九万里的高空,然后鸟瞰大地,整个汉水流域尽收眼底。全诗分两个部分,或前、后两解。前四句写汉水径流,后四句写汉水上发生的故事。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嶓冢,嶓冢山,在陕西宁强县东北。为汉水发源地,初出为漾水,东北流经沔县西南合沔水,又东流经褒城,以下称汉水。宋代张方平有一首《嶓冢》诗,诗前序曰:“汉江之源所出,,蜀道金牛驿西七里,有嶓冢神祠,山势坡岮,水源甚微。经祠前西南,缘山曲折,至兴元之西县诸山涧相合,渐大而为汉江。”这段序把汉水之源讲得较为清晰,可供参考。汉水东流中途流经襄阳城北,最终于汉口入长江。因为襄阳地处汉水中游,又是汉水上最大、最重要的城市,还因为汉水流经襄阳后,有一个大的转弯,折而南流,然后继续东下,所以诗人特别提及。
“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溟海,神话传说中的海。东方朔《十洲记》云:“东王所居处,山外有员海,海水正黑,谓之溟海。”沧浪:汉水自均县至襄阳一段古称沧浪之水。《尚书 ·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这里面有一句话要特别关注,那就是“又东为沧浪之水”一句。这就是说汉水流经这里又称沧浪水,并非是有一条支流流注汉水名叫“沧浪水”。《水经注·沔水》也说:“沔水又东北流,过武当县东北。注云:(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濯我足。’”郦道元接着加了一个按语说:“《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南朝宋刘澄之亦在《永初山川记》中说:“汉水古为沧浪,即渔夫所谓‘沧浪之水清’者。”
这沧浪之水,也就是现在襄樊市以西,上至丹江口、老河口一带的汉水河段的别称。武汉大学著名教授石泉说:“这是一般都同意的的说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均州“汉江”条,如是说;顾颉刚《禹贡注释》,如是说;胡渭《禹贡锥指》卷14上“又东为沧浪之水”句下之注释,亦如是说。清乾隆《襄阳府志·襄郡汉水径流考》亦载:“自汉中东流过兴安洲白河县入湖北。经郧阳府之郧西、郧县东流至远河滩入均州。汉水始寻襄阳郡境,又东过关门岩滩,水势稍平,经槐关,折而南为沧浪之水。有洲曰沧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州城东门外三里建沧浪亭。”“其摩崖大书《孺子歌》”。又改为《渔夫歌》。亭去洲三十里。”
由沧浪水而引出《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一首古歌,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以前。《孟子·离娄》有载:“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文子》中亦有载,歌词略有不同:“混混之水浊,可以濯我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我缨乎?”到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流放汉北,不少学者认为其地在今襄樊一代,或在均县附近的汉水北岸。他曾经遇见渔夫,临别,渔夫鼓棹而歌此词。《楚辞·渔夫》载之:“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其冠,新浴者必整其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夫莞尔而笑,鼓栧而去,歌曰:‘沧浪之水……’。遂去,不复与言。”渔夫唱此歌的意思显然与孔子之意不同。渔夫劝说屈原要随大流,处世待物应该与客观现实相适应。举世皆浊也当浊,举世皆醉亦当醉。水浊浊足,水清濯缨,因时而变。也就是“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种不讲原则的圆滑,显然是消极的。屈原见渔父歌沧浪在什么地方,至今说法甚多。除襄阳外,还有邵阳、龙阳、武冈,而这些地方的所谓“沧浪”,正如《寰宇记》所云“此盖后人名之,非古沧浪”也。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两句,写周代发生在汉水上的两个故事。“求思咏游女”,写郑交甫遇汉水女神的故事。见《诗经·汉广》。《汉广》是“周南”中的一首诗,“周南”和“召南”是周代南方的土音,被称为“南音”。襄樊之地那时正属周南、召南。孔子非常看重周南、召南之诗,《论语》有云:“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毛诗序》在解说这首诗时说:“德广所及也。 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宋代朱熹在 《诗集传》中解释说:“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如《大堤》之曲可见也。” 又说:“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 故其出游之女, 人望见之, 而知其端庄净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 清人王先谦也认为: “江汉之间被文王之化,女有贞洁之德,诗人美之,以乔木、神女、江汉为比。”依此,则《汉广》当是西周文王时诗。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许多研究《诗经》的专家, 如崔述、魏源、明章潢等,考证“二南”中许多诗是周平王东迁之后的作品。冯沅君、陆侃如在《中国诗史》中也指出:“ 《二南》中不但没有一篇可以证明是文王时诗,并且没有一篇可以证明是西周时诗。”“《南》的起来,大约在东迁以后,因为长江流域之渐渐开发,是前八世纪以后的事。” 不过说诗中关于汉水女神的故事,只是一个比喻。美丽的汉水女神,经常在汉江一带凌波出游,但是想要追求她却是不可能的。 诗中“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方思”的感叹,正是为此而发。 诗人以汉水女神的高不可攀喻自己所爱的那位姑娘的不可求,借以抒发内心的爱慕之情和求之而不可得的惆怅。诗中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之句。汉有游女:闻一多《诗经通义》云,“三家皆以游女为汉水之神,即相传郑交甫所遇汉皋二女。郑交甫故事,未审起于何时代,要足证汉上旧有此神女传说……《传》曰‘汉上游女,无求思者’,《笺》曰‘贤女出游汉水之上’,并以神为人,读游为逰,不若三家义长。”鲁诗曰:“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侮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笱,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以知我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筥,令附汉水顺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其它诸说,详见魏平柱所著《临汉文史考析》中《穿天节与解佩渚》一篇。
“投吊悲昭王”,写周昭王伐荆楚的历史故事。“投吊”,意思是说,写一篇祭文投入汉水纪念在汉水遇难的周昭王。周昭王南巡而不复,溺死于汉水。据《帝王世纪》载,周昭王末年伐楚,返济汉,楚人献胶胶之船,船之中流胶解而溺昭王。杜预《春秋左传正义》引旧说皆云:”汉滨之人以胶船,故得水而坏。昭王溺焉。“周昭王公元前995—公元前977年在位,据《竹书记年》所载,曾三次伐楚皆不利,最后死于汉水。第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前966),“伐荆楚,涉汉,遇大兕。”第二次在昭王十九年(前969),“祭公、辛伯从王伐楚,天大噎,雉兔皆惊,丧六师于汉。”第三次在昭王末年(前977),“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至于死因,《吕氏春秋》则言:“梁败,王及祭公堕于汉中。”此说较为合理。“梁败”即桥梁(或为浮桥)突然被冲毁。胶胶之船不可信,因为这里面有许多技术问题不好解决。
周昭王溺死汉水是历史事件,好事的人将它说成故事,传来传去演化为神话。前面我们说的“求思咏游女”就与此有关。汉水女神的产生或许就来自昭王溺汉的故事。请看晋人王嘉在《拾遗记》中所写:“(昭王)二十四年……。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娱。使二人……侍于王侧……。此二人辩口丽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及昭王沦于汉水,二女与王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与水。故江汉之人,到今思之,立祀于江湄。数十年间人于江汉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间。”
“水滨不可问”又是一个历史故事,见《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称霸中原,亲率八国联军(鲁、宋、陈、卫、郑、许、曹、齐)伐楚,管仲为之寻找借口。楚派使者屈完如师,质问伐楚理由。管仲曰:“尔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屈完答说:“包茅没有及时贡给,这是我们的不对。至于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意思是说周昭王溺死汉水是汉水的事,与我们楚人无关。这就使得齐桓公理亏,伐楚不合道义。后来齐桓公又让屈完观看齐军的阵势,并对屈完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又义正辞严地回答:“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无可奈何,只好结盟而还。楚人取得了胜利。“水边不可问”,还有一说。唐人李善夷在《责汉水辞》诗序中说:“夫山林川泽,天子示之必有其神。楚人胶其船而祸其君,神不能福,神之罪也。”意思是说,昭王贵为天子,神灵应当护佑。现在昭王被淹死了,是神没有护佑的结果,责任在神而不在楚人。至于神灵为什么不护佑昭王,其意更明,那得从昭王自身找原因了。
“日暮空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在晚霞的映照下,汉水浩浩汤汤地奔流着。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这最后一句 ,将读者从对历史的追忆中拉回到现实。眼前的汉水,在夕阳的余辉中,奔流不息,逝者如斯。既照应了开头,又收束全诗。
梁洽的这首诗,在唐代诗国里算不得上乘之作。在描写汉水风光方面,也远不如杜审言的《登襄阳城》和王维的《汉江临泛》。但它在讲故事、谈历史方面却有独到之处,对我们了解汉水文化的丰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知识性教育作用。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5-7-5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