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7158|回复: 6

随州千年第一父母官——李充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随州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过的官员很多,但真正能被后人记住名字的人的却很少,而在明代中期,有一位随州的“父母官”却备受百姓爱戴,他是深入到随州人民心中的一个好官。在他离开随州八年之后,随州人仍念念不忘,立碑纪念;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可从“夜光池”、“白云书院”、“岁丰桥”等随州城的一个个历史遗迹中,感受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绩……他,就是明代随州知州李充嗣。在明代,他的牌位被随州人供奉在名宦祠、乡贤祠、学堂里。

                                                                  t01bd36efc13237885e.jpg


      这位500多年前的随州知州,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随州人民如此爱戴?

      据清同治版《随州志》记载,李充嗣生于1465年,四川内江人。祖父李蕃是明代永乐年间的举人,官至官兵科给事中(相当于国防部的重要官员)。其父在湖南澧州华阳府任教授,全家定居澧州。1487年,22岁的李充嗣考中进士,被录为翰林院庶吉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讲解经籍。明弘治初年,任户部主事,后又到刑部任职。因过失而受牵连,被降到岳州任通判,分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弘治九年(1496年)调任随州知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5-11-6 15:44 编辑

知民疾苦 善政兴城

       此时的李充嗣正当年青,英姿勃发。他没有像通常被贬谪的官员一样,整日愤愤不平,饮酒作乐,怨天尤人,他满腔抱负,立志治世,准备在随州大干一场。这个31岁的年轻知州没有让随州百姓失望,他果然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盛世随州。

      李充嗣到随州后,很快摸清了随州的的现状。每当洪水来临时,随州城内河水倒灌,城内外百姓饱受水患之苦。他利用自己的水利知识,带领老百姓环城筑堤,以御水患。

     当时,城西护城河上有一石桥名为岁丰桥,因设计不合理,加剧了洪水的泛滥。李充嗣下令拆除了石桥。为了保留这个寓意为年年丰收的桥,他在原桥南百步之外重建了岁丰桥。为了让桥基稳固,用铁链系住两端桥墩。铁链在清澈的水底波光粼粼,像蠕动的蜈蚣,民间就有了“岁丰桥下铁蜈蚣”的美妙传说。

     比李充嗣中进士还早两年的随州人宗彝,曾为此桥写了一篇《李公桥记》,记下了李充嗣任随州知州第二年重修“岁丰桥”的事迹,和随州父老请求将桥名改为“李公桥”的故事。

     坐落在城西护城河上的岁丰桥,如今偏居一隅,毫不起眼,但在明代,却是关乎民生的交通要道。“岁丰桥”名称的来历,宗彝也无从考证,只说是“父老相传曰岁丰桥”。因常遭山洪冲击,当时桥已毁坏,“每水落溪干,断石滚滚”,只剩桥址,交通不便。李充嗣“日矜民悴,巡阡陌,每过此回顾,心一恻然”,于是捐出自己的官俸,派人“结庐溪左,督工石,工师黔庶,日争效力,仅二月而桥告成……东西横跨溪两崖,通襄汴荆蟷诸郡之官道。”自此,往来者风雨无阻,“父老欢呼道上”。于是,随州父老请宗彝作记,并请求将“岁丰桥”改名为“李公桥”,“李公举进士有声,郎秋官判岳阳有声,及守随益著贤声……随之人借贤名以荣桥,借桥名以怀仁。”

   李充嗣还发现随州百姓常年饱受抗干旱和洪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随州几乎没有防洪蓄水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充嗣带领百姓大兴水利。他还动员百姓各家自己修池挖塘。在他的治理下,随州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大量荒芜的土地重新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随州人口年增加7000多人。

   在他的治下,随州呈现“夏秋之际,禾黍盈野”的景象。粮食丰收,他又建“义仓于四乡,贮谷万斛,饥散丰敛,民赖以济。”丰年储粮,饥年开仓放粮,百姓有了最重要的生活保障。以往秋粮外运,上交皇粮,都是由官吏雇百姓的船运粮,一些污吏巧取豪夺,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李充嗣则“造舟三十六艘,分给土人之善济者,无事听其驾以取利,转漕令其候以装载,民两便之。”此一举多得:一保证了上交皇粮任务的完成;二使百姓在“转漕”运粮之余,还能正大光明地以公船干点私活儿,既促进了流通,又谋取了正当的收入;三是堵死了贪官污吏以“转漕”牟利的渠道,净化了官场风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090937z359k6rc9kh663ir.jpg.thumb.jpg
===岁丰桥(又名李公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5-11-6 15:43 编辑

保境安民 政通人和

    李充嗣在随州的“善政”,有其系统的治理策略,先是除民之苦,解民之忧,在民生与治安上给老百姓以充分的保障,接着从“物质文明”延伸到“精神文明”,在城市建设和文化教育上大下功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泽被后世,以致于随州老百姓在他离开了随州若干年之后,仍对他感恩戴德。

   当时的治安形势很严峻,多“寇盗出没”。李充嗣派人丈量村庄之间的距离,每隔五里,即“择高旷处,设窝铺,编民夫,夜守有惊,则鸣钲相闻,协力以御之。”“荆襄盗起”,李充嗣又招募青壮,亲自监督操练,建立了一千三百人的地方武装,寇盗来袭,李充嗣建立的这支队伍英勇迎战,俘获寇盗头目,其他寇盗则四散而逃,并相互告诫说:“李老子不可犯也。”


    始修于明成化年间随州人颜木主修的《随州志》也记载了李充嗣的事迹,“至则知民疾苦,环城为堤,以御水患,又以水无蓄泄,筑堤塘,兴水利,于是污莱辟,户口盈,逾年增至七千三百余户”。当时的随州,水患严重,“蟷水泛溢,冲没南市,岁为患”,李充嗣组织老百姓修堤护城,城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挖塘利田,开垦荒地,一年的时间,人口即“增至七千三百余户”

   从与李充嗣同时代的随州人颜木、宗彝等人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到在李充嗣的治理下,随州日渐繁荣的景象:在随州城“设四门,门建旗亭,而时启闭之”,“又立白云、汉东之二楼,尹公、瑞莲、洗心、温泉之四亭,凡所以为敬神之典,惠民之政,游观之所,一一而具举焉。”他还在交通要道上兴建了十六个驿站,并“夹道植林木七百余里,入其途者举欣欣然有喜色矣。”


   他在随州任知州的几年,随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090918ce25oeguu5vuewxl.jpg.thumb.jpg
===夜光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5-11-6 16:08 编辑

传承文化 教化乡民

   经济发展了,他又开始关注随州的城市建设,他在抓城市建设时让随州历史文化与随州城市建设兼容。

   李充嗣极重视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创建白云书院、乡贤名宦祠、尊经阁,并在乡下“各建小学,皆为择师以教”,生长于应山县马坪的颜木身受其益,所以由衷地说道:“今小大有成,至有一二举于乡者,固公之遗教也。”

  李充嗣集随州人文景观于一处,重建尹公亭,以纪念宋代生活在随州的著名文人欧阳修的朋友尹洙,并将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撰写的《尹公亭记》、梅尧臣撰写的《使者自随州来知尹师鲁寓止僧舍语其处物景甚》一诗刻碑立于“尹公亭”。重修了城南最具历史韵味的汉东楼。

  他还根据《淮南子》所载随侯救蛇获夜明珠的故事,在城西一角募地10亩,挖掘水池,又与溪泉相通,立碑定名为“夜光池”。与“随侯之珠”的传说遥相呼应,形成了继往开来的新景观。

   挖起的土堆被后人称为“飞来土”,他在土堆上复建白云楼,以纪念在白云楼上作出《白云楼赋》的北宋诗人邢居实。诗曰:“来时城南陌,始见梅花白。回首汉江头,黄梅已堪摘。杖策登高城,极目迥千里。落日下青山,但见白云起。”到明代,楼早已毁坏。在白云楼下修建白云书院,闲暇时,他会在书院亲自为学生授课。他在书院腾出一排房子作为欧阳文忠公祠,以纪念北宋时期在随州长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李充嗣此举,将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重建白云楼,延续、光大了随州城的历史意蕴,又传承了文化传统,有形和无形之间,给随州人以莫大的激励。  而李充嗣当时的心境,常常是报国之心与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他在《游洪山》一诗中写道:“一雨清凉万物新,省耕随地踏芳春。明时愧我叨民牧,尚有饥寒洒泪人。”即使是游山赏水,也不能忘怀于自己作为地方长官的职责,为属地还有“饥寒洒泪人”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在其《夏日登白云楼》诗中,也是时时不忘使命:“浪迹湖湘几度秋,百年忠孝是身谋。”

   可以说,随州现存的大部分文化遗迹,早在500多年前李充嗣就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行动。李充嗣不是土生土长的随州人,但他对随州文化的了解甚至要比许多随州人了解的更加透彻。这并不是意味着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子,更重要的是,他对随州是用了心的。

   他不但为后人疏通了随州的文化脉络,也打开了随州的旅游框架。他的脚步走遍了随州的每一个地方,也留下了《栲栳寺》、《游洪山》、《夏日登白云楼》等精彩诗句。

   在随北,他到过吴山的鸡鸣山、 栲栳寺,在随南,他到过大洪山,在大洪山他发现温泉,并在此建造一亭, 亲题匾额“温泉”,这也为500年后大洪山温泉旅游开发指引了方向。毫无疑问,李充嗣是大洪山旅游开发的鼻祖。

   他在抓随州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很好地传承了随州的历史文化。500多年前的李知州就知道,一个地方有文化魅力,才会有生命力,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就算建设的再好,也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建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5-11-6 16:15 编辑

为民好官 千古流芳

    在随州勤政爱民、“善政”颇多的李充嗣,后来几经升迁,并以文臣而赴疆场,立下了安邦定国的大功。
    据《明史·列传第八十九》载,李充嗣离开随州之后,“擢陕西佥事,历云南按察使。正德九年,举治行卓异,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巡抚河南、应天,皆有声誉,进工部尚书,修治苏松水利,加太子少保。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后累疏乞归,荐举王守仁代行己职。嘉靖七年(1528)正月二十一日致仕,帝赐乘传(即赐车马和批准官费使用沿途驿站)将其送归澧州。九月二十三日卒,年六十七,葬于澧州城西罗湖挡观音岩(今为临澧官亭水库淹没),诏赠太子太保,谥康和,入祀澧州乡贤祠。

     正德九年,李充嗣任右副都御史巡 抚河南期间 , 正逢河南大旱 ,灾民齐聚开封 ,李充嗣开煮大锅 ,熬粥以救难民,广获民众拥戴 。在江西南昌 、九江 , 安徽安庆 ,江苏吴淞江一带 , 李充嗣讨逆贼 ,治水疏竣 。 在疏通吴淞江水道时 ,李充嗣巧用李冰治理都江堰之法 ,用巨篾百 曳,木齿随湖进退,击汰泥沙 ,然后再用小艇百余尾 ,配上铁帚用以竣 , 故道导穿新渠,将道疏通。他还在岳州去仓十多里的路旁广植柳树,多年以后,柳树成荫,当地人民为纪念李充嗣,取名“李公堤”。

   因种种“善政”,李充嗣在随州人的心目中,更是占有崇高的位置,《随州志·名宦》中载,李充嗣离开随州之后,“民德之,生纎其主于尹公祠。”这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在李充嗣离开随州尚健在的时候,随州百姓即将其姓名书写于木牌,供奉于尹公祠,说明随州老百姓对他的感恩戴德,已经无从言表,在老百姓的心中,李充嗣已近乎于“神”了。

    李充嗣所建白云楼、白云书院、夜光池旧址,在今神农公园内,从新建的房舍亭台池塘中,依稀可以想象李充嗣知随州时的风采。
    然而李充嗣对随州的贡献,不仅有白云楼、白云书院、夜光池、李公桥、洪山温泉等等这些有形的建设,而更多的是精神的传承与感召。
    明代人沈钟在《随州名宦乡贤祠记》中,说李充嗣在“百度具举”之时,创建名宦乡贤祠的良苦用心,“为后来生于斯仕于斯者,劝其用心远矣哉。”
    生长于随州马坪的颜木,是在李充嗣精神的感召下,成长为“乡贤名宦”的一个典型。(见《淮汉先生——”楚杰“颜木》一贴http://www.suizhoush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2525&extra=page%3D1%26filter%3Dtypeid%26typeid%3D1422) 据清同治《随州志·耆旧》、许宗鲁《凤阳府亳州知州颜公木墓碑》、清光绪《亳州志·名宦》等载,颜木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中进士,后“知亳州,修建学校,禁遏豪强……尤长於文学……崇祀名宦。”他曾不惧触怒“龙颜”,上奏劝阻明武宗朱厚照南巡,遭到杖责。被人“中伤”免官而归,居马坪二十余年,而“益淬砺自信”,更加注意保持自己崇高的气节,他慷慨激昂地说:“别人能阻止我的仕途,而不能扰乱我的步伐;能罢免我的官爵,而不能毁坏我的学问。我将树风立言,示范后世,屹然为淮河汉水之间的表率。”颜木曾为李充嗣写了一篇《前太守李公去思碑记》以表怀念,在当时,这篇文章成为许多随州人每天诵读的教材。

   李充嗣从随州调离后,随州百姓非常怀念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立了牌位,把他当神一样供奉。百姓谁不认好官?随州老百姓之所以对李充嗣念念不忘,原因就在于他处处以老百姓利益为重,他的心里装的是百姓。一个有权有钱不为老百姓办事的人是不可能流芳百世的,而一个为群众办实事的人,不管多久都会被人铭记。

   李充嗣就是一个好官,他不仅是一个好政客,更是一个经济、文化、管理通晓的学者。他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精于发展富民之道,为老百姓兴利除弊,普世济民。他担任随州知州是随州人民的一大幸事。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我们的社会都需要这样的官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1-27 04: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