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高考作文出来后,就有很多吐槽者呢?为什么分未打,就出现了“零分作文”呢?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对现实生活的讽刺与批评,同时也是对中国高考出题者简陋思维的极大嘲笑。
【导读】全国18道作文考题,几乎篇篇被吐槽,蔚为大观,这是对出题者简陋思维,以及对看上去充满写作自由的“角度自选、题材不限、标题自拟”的极度嘲讽。 九年前,我写过一篇长达一万二千字的文章《椎心伤神五十年:高考作文之我见》,用44年(1949年至1966年,1977至2005年)131篇高考作文题,来对高考做了出题方式、内容类型等方面的数据与学理分析。出题内容类型粗略可分为政治类、道德类、励志类、其它类(包括生活、泛道德、泛政治等内容)四部分,至今看来,仍算是对05年前几十年高考作文分析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文章。 2005年至今年的高考作文,我都有关注,但并没有做比较仔细的分类统计分析。不过从整体上看,高考作文题基本没有了政治类(但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可视为政治类)、少了道德类的考题,但励志类的心灵鸡汤却依旧大行其道。这也是剪刀加浆糊的励志书,以及像于丹这类以心灵鸡汤掩盖不公现实的犬儒行为之书籍,在中国十分走红最为广大的受教基础。 非常露骨的类同社论、指示、文件、讲话、发言、通知之类的高考作文题少了,但意识说教类的东西依旧不少。这样的说教是以什么方式出现的呢?这是我此前在《椎心伤神五十年:高考作文之我见》一文里基本未涉及到的。也就是说非黑即白的简陋思维及逻辑混乱,在考题中不时出现。 此种非黑即白的出题路径在此前固然很常见,但这几年包括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也并不少。北京考题《老规矩》在强调新旧对比,安徽考题《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基于编剧与演员利益对立,新课标I卷《两人过独木桥》意在展示资源稀缺的冲突,新课标II《喂食动物丧失觅食能力》强调喂与非喂的对立,上海考题《穿越沙漠和自由》意在强调自由与不自由的纠结(这大约是想要学生写成抹黑自由,说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车轱辘文章),广东考题《胶片与数码时代》着眼于胶片稀有与数码之多的不同,山东《开窗看问题》重在雅俗、闹静之争,福建考题《空谷》给出悬崖与桥梁之别,辽宁考题《科技改变生活?》意在表达科技与大自然之斗,浙江考题《门与路》,意在连结与阻隔之是非。 你可以说这些题目也许并非存心在煽惑一种非此即彼,但其实际效果却无疑指向此处,请让我细细道来。 在2014高考作文的十八道考题中,有十道题出得有对立性、争斗性,甚或有着非黑即白的思维套路,占所出考题的56%。这说明我们出题者的思维板滞、僵化,不思考非此即彼之外非常广阔的模糊地带。 非黑即白的思维,是典型的幼儿(类人孩)思维,只有幼儿才把人看成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把人分成好人与坏人,就使得坏人受难乃至被杀死,变得具有不可质疑的“天然正义”,而且从成本管理上讲,非常省事。这样的省事,使得人之生命的消殒变得和死了一只老鼠一样容易。可是我们的书本乃至电影里,总是有这样培养我们国人的类人孩思维,从而完成仇恨教育的内容。 诚如前面所说,如此出题,是便于老师改作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出题者视野狭窄、受习惯制约的特点。故意把日常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能想出奇葩小概率难题“老婆与母亲同时落水,你先救哪个”来整死你老细胞的中国人,自然也不难出这样充斥着对立的两难选题,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时常处在二难(囚徒)困境中呢,再高级也不能这么黑嘛——当成时常发生的事件来对待,其实这种非黑即白对立思维,不仅利于培养不思考的懒堕者,还比较容易培养人之好斗和仇恨意识。同时也滋生了不少人没有安全感,以及对生存的恐惧感。 综观2014年全国18道高考作文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个从选题角度要求。新课标I、福建、天津考题只要求就教材料作文;新课标II、安徽、重庆、广西4道考题要求“选好(准)角度”、湖北要求选好一个角度;余下10道题为自选角度。 二是从字数限制来看。新课标I、山东、辽宁均无字数限制;北京、江西考卷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余下13道考题均为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是从文体限制来看。安徽、江苏、重庆均限制诗歌,湖南、江西二省考题要求记叙或议论文,余下都是文体不限。 四是从标题来看。除新课标I、福建、辽宁、天津、浙江5考题,没提标题要求之事外,余下13道考题均为自拟标题。 五是从出题类型来看。12道材料作文,余下6道为刚性议论性题。 简言之,从选题角度看,加上没有要求的,角度自选占72%;从字数限制上看不少于800字的占72%;从文体限制来看,不限文体者72%;从标题来看,自拟标题占72%; 从出题类型来看,材料作文占67%。由如上事实可得出以下判断,全国考题在要求方面有很大的雷同性,这也和教育过于集权的现实是相匹配的。不少于八百字的作文,从量与质上来说,所占学生考试时间可能会超过其分值。这是我要对那些要求少于七百字特别是不限字数的作文题加以表彰的原因。材料作文有好处是便于就事论事,便于议论或叙事,但其对学生的发挥与表达,还是限制太多。对此国外的高考作文,我尚且不举,只举1936年北大考题之一“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其困难的由来”、1946年西南联大的作文题《学校与社会》、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自考题所出之两首宋人七绝选一首改成一篇文章,均可解此惑。直言之,材料作文太一窝蜂,所占比例过大,只能证明出题者没有创新,从中看出他们的苟且与因循。 标题自拟可以让学生减少原题之束缚,文体不限,可以发挥那些在记叙文、议论文之外如诗歌方面有才华之人的特长,不至于因体裁限制而沉渊暗蔽。 在18道考题中,最为粗枝大意的当数辽宁考题莫属。其题名为《科技改变生活?》,材料作文的标题可议乃至可说不通,因为科技术一般说来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生活,改变得好坏与否,那才是可议的。更为不经的是,“题材不限”,如果你较真,亦是让人看不懂的,大约出题者自己没弄懂题材和体裁(其它省的出题者就较聪明,不在体裁与题材上纠缠,径用文体不限或限某文体来说明)之别。 我没有看到原卷是否如此,但如果确如网上所录之“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那我只能说辽宁考题既卖矛又卖盾。我们还不说关于题材之精细解释,只简言之“题材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所用的材料”,那么你所说的“题材不限”与你所给出的作文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出题者粗心若此,害学生非浅。倘有学生发现这个漏洞,径直批评出题者,不知这样的学生作文能否得高分? 全国18道作文考题,几乎篇篇被吐槽,蔚为大观,这是对出题者简陋思维,以及对看上去充满写作自由的“角度自选、题材不限、标题自拟”的极度嘲讽。就像北京的《老规矩》一题一样,最容易被吐槽。 你也许会说北京所出之新旧规矩对比的考题,只要求你“自选角度”,给了你一定的个人选择权。但你真敢把“老规矩”、“潜规则”写透,来进行自由发挥吗?这也就是有人虚拟了一位考生,直接在试卷上贴几百元钱来加以嘲讽的原因。他那意思说,爱钱贪财,这才是你们大家遵守的“老规矩”。也就是说,所谓“角度自选”,并不是你的观点就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你还不能体会他们的激励机制何在,还不能体会巴甫洛夫动物学的精髓,那只能让你淹死在“角度自选”里而不能得高分啰。 而四川考题《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不知出题者出此题时是否想起毛泽东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网络上已经有疯转的《自由比拥有整个世界更重要》一文出笼。一开始作者就说他想起了一位近代作家的墓志铭:请死后将我站着埋葬,因为我活着的时候一直都跪着。下来便历陈中国几十年的灾难,这样的作文当然是网友所写,然后以“零分作文”形式,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因为这样真实写作的文字,在高考时肯定是没有人敢写的,零分也许还不会是最差的结局。遇着思想觉悟高的奇葩老师告发上去,说不定还会受有关方面更高级别的教育。就是你心里有千万头草泥马狂奔呼啸而过,你也要装出按他指引的道路和政治正确的观念来写的用意,否则你就会被它卡嚓于大学门槛之外。虽然上不了大学也没有什么可惜的,但对于众多普通人来说,还是参与官方制定的这个远非公平正义的游戏的好,因为舍此你能参与的游戏实在并不多。 湖北考题《山顶的风景》和天津的《假如有一款芯片》,看上去出得有点多元性的意思,但其老套,也是不难看出的。前者容易让学生套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后者容易让人想起1996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移植》。 如果对几十年来高考作文题出题方式、类型进行数据分析,就不难从类型上来猜中高考作文,来押宝,如此拿好的应试分数,并不是件什么难事。广西考题《老王生病》从选题角度上看是要求“选准角度”,其实这材料是在有意回避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医保系统的现实缺失。故意用一个老板、医院都肯帮助病人的小概率事件,来掩盖现实的普遍残酷,从而又通过老王来医院做工偿债,解决大家在现实里非常难以解决的医患关系紧张、看病难等具体问题。 “选准角度”是提醒你要“政治正确”,不要批评这个作文材料是用小既率事件来掩盖普遍的现实问题。至于说湖南考题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则是政治兼道德类说教考题的孑遗,这样的考题你胆敢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不同看法,得低分那是必然的。 为什么每年高考作文出来后,就有很多吐槽者呢?没有网络之前,是没有这样的吐槽“风景”的,因为传统媒体发表权被官方完全控制。现在有了网络,有不少网络写家把写高考作文,当成用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事,于是出现了不少所谓的“零分作文”。为什么分未打,就出现了“零分作文”呢?那是因为作者和传播者,都知道这样的观念不符合官方的要求,虽然写得真实有趣,比许多得高分的作文,要好得太多。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对现实生活的讽刺与批评,同时也是对中国高考出题者简陋思维的极大嘲笑。 简陋思维是怎么来的呢?除了站队思想和主题先行外,最重要的就是词汇贫乏,描述一种状况或事物,通常只有两个相反的词可用,形成一种言说上的尖锐对立,没有调和的余地。一方面这说明出题者自身对作文的材料给定过于贫乏,让考生缺少选择。这样简单的出题者,以及由此而来的激励机制,根本不可能培养有多元化观念,有绵密思考能力的人。因为出考题者要么是教学生的老师,要么是教老师的所谓“研究者”。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观念,以及他们的利益所系,都会使他们在出考题时无法度量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更加要命的是,出题者早已暗设了一个你必须如此写的方向,不如此写,便得不了高分。通过这样的分类与刺激培养非黑即白的思维和扁平线性的思考方式。再者,暗含着主题先行的高考作文,不仅便于窒碍思想,而且有利于改卷子者进行分数评判——这方面绝对不是猜测,语文题里众多的客观题和唯一答案,与暗含主题先行的作文套路,完全是配套的。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最先有利于教育官员及机构,然后是老师,最后才是学生,是有整套教育目的观在背后支撑的——再加上简单二分法思维带来了对日常生活的简化与省事,忽略和扭曲了事物的真实及相应的复杂情况,使得简单化思维在我们生活中四处流行。同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网络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习惯说理而喜欢谩骂,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学校教育包括高考作文造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