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3516|回复: 1

[好书推荐] 5.4青年节:让我们来论一论 文学作品里的五四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4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随州新华书店 于 2014-5-4 11:05 编辑

          2014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5周年,几十年来文人知识分子对五四的认识不断推进,随州市新华书店特集纳声音,以飨读者。
        朱自清评五四时期文学:“那种不成熟的思考和不完善的表现形式,令人真切地感觉到的,正是五四青年的呼吸。”

回溯1919年5月4日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五四精神在其中的历史沿袭与变革纷繁芜杂,分歧极多。本文谨以部分当时较为知名的作品带出有关五四的关键词,以飨读者。

一、五·四时期文学:自我意识觉醒

【关键词】“食”、“色”/人生问题 /穷究“人生根本”/哲学热情

【名家清谈】朱自清:那种不成熟的思考和不完善的表现形式, 令人真切地感觉到的,正是五四青年的呼吸。①

【文学表现】郁达夫自叙传色彩的初期作品《沉沦》等,就比较突出地表现了“灵和肉的冲突”和性的苦闷。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情绪”、“私小说”的题材和心理分析三者的有机揉合——

他忽然听见两人的嘴唇,灼灼的好像在那里吮吸的样子。

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样,就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了。“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郭沫若的《女神》则充分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凤凰涅槃》则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了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昕潮涨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春潮涨了/春潮涨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生潮涨了/生潮涨了/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二、三十年代:关注社科 对政治精神与个性的继续追求

【关键词】五四文学传统/30 年代文学/文学转型 /人文社会科学思路

【名家清谈】鲁迅: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他们以为只要扫荡了旧的成法, 剩下来的便是原来的人,好的社会了; 而30 年代是阶级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者。②

【文学表现】沈从文谈到,五四文学作品在份量上单薄,政治也不够大胆等弊病,提倡以文学附丽于生存斗争和民族意识上。③

梁实秋认为民间的痛苦,社会的窳败,政治的黑暗, 道德的虚伪, 没有人比文学家更首先的感觉到,更深刻的感觉到。④

叶圣陶谈矛盾的《子夜》:我有这么个印象,他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创作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瞿秋白也指出: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表现中国的社会阶级关系,这在《子夜》不能够说不是很大的成绩——

“打工贼呀!打走狗呀!”

“活咬死钱葆生!活咬死薛宝珠!”

“工钱照旧发!礼拜日升工!米贴!”

忿怒的群众像雷一样的叫喊着。她们展开了全阵线,愈逼愈近那管理部了。这是她们的锁镣!她们要打断这锁镣!

诸如沈从文的《大小阮》、老舍的《黑白李》中,也能明显看到当时流行的革命文学作品的基本套路——

《大小阮》:订过婚,大阮生活全变了。虽不做官,已有了些官样子。 虽不是国民党员,但对国民党同情可越来越多了。 大阮毕了业,凭地主,作家,小要人的乘龙佳婿三种资格,受欢迎回到母校去作训育主任。

《黑白李》:“啊!全揍了!马队冲下来,我们才散。小马六叫他们拿去了,看得真真的。我们吃亏没有家伙,专仗着砖头哪行!小马六要玩完。”第二天早晨,报纸上登出——砸车暴徒首领李——当场被获,一同被获的还有一个学生,五个车夫。

三、延安文学:政治精神及个性解放 疏离五四

【关键词】 延安《讲话》/文化自信/喜闻乐见

【名家清谈】丁玲:我便是吃鲁迅的奶长大,以至于成熟起来的。

【文学表现】

初赴延安的丁玲《在医院中》一书中,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凝聚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作家思想的结晶,又凝结了自己的独特观察和思考。她不仅揭露了国民性的丑恶面,也掀起“暴露文学”的讨论——

她碰到两个在铡草的女人,和气地问:“老乡!吃了没有?”但却受到了她们的嘲弄:“呵!又是来养娃娃的呵!”对她这样一个未婚的二十岁的女性简直就是侮辱。因此陆萍感觉“如同吃了一个苍蝇似的心里涌起了欲吐的嫌厌”。

丁玲《三八节有感》对延安所在地的问题披露,也继承了五四批判精神——

我更希望男子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使理论与实际不脱节,在每个共产党员的修身上都对自己负责些就好了。

皖南事变及珍珠港事件后,政权利益分配已经提上日程,作家的分化也势在必然。丁玲继承了五四精神致力于民族的现代化,但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进程,后期丁玲审美事业和文化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⑤

胡风对五四以来文学“改造国民灵魂”的启蒙主义传统是非常珍视并竭力主张发扬的。他多次强调鲁迅的启蒙文学思想,即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此他极力推崇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小说上半部写苏州巨富蒋捷三家族的崩溃。小说的下半部,写这个大家庭释放出来的精灵,写蒋家儿女们在抗战期间聚散无常的生活道路和心灵轨迹。路翎和他笔下的人物一道,“举起整个生命在呼唤”,从而创造了一批异常复杂的在痛苦中打滚和行进的生灵,创造了一种巨浪狂潮、大起大落、瞬息之间发生激烈的情绪转折和神经颤动的心理描写艺术。

四、十七年文学:底层民众的思想解放

【关键词】解放 觉醒 女性

【名家清谈】庐隐:“我如果能与世界全女性握手,使妇女们开个新纪元,那么我忏悔以前的,同时我将要奋斗未来的。” ⑥

老舍:“五四”运动送给了我一双新眼睛…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⑦

【文学表现】

赵树理著长篇小说《三里湾》中,范灵芝与王玉生的爱情,也是范灵芝主动出击,并且直截了当地问玉生:“你爱我不?”杀了王玉生一个措手不及。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宣扬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

从十七年的文学中来看,新中国女性的解放程度要远远超过五四时期,五四时期争取女性解放与自由仅限于知识女性,解放后,绝大部分底层的劳动妇女能感受到解放的气息。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作者杨沫把林道静塑造成一个女性意识觉醒的先锋,林道静在接受爱国学生郑瑾的思想启发时,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要是有了信仰,要是愿意为了真理 、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去斗争,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时候,那么,他的一个人的生命就会变成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全体人类的生命那样巨大。

道静贪婪地听着郑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周身的血液突然在血管里奔流起来、沸腾起来了。”

老舍先生的《茶馆》精准描写了中国近代史中沧桑变幻的社会缩影,体现了人们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转变与进步。如:松二爷惨兮兮地抱怨:“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曾做过国会议员的崔久峰慨叹道:“我年轻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确那么想过!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

五、80年代文学思潮:启蒙责任与文人意识的复活

【关键词】乡村和都市对立模式/进化论思路/新浪漫主义

【名家清谈】李泽厚:一个造神造英雄来统治自己的时代过去了……一切都令人想起五四时代。人的启蒙,人的觉醒,人道主义,人性复归……都围绕这感性血肉的个体从作为理性异化的神的践踏蹂躏下要求解放出来的主题旋转。

【文学表现】

张旭东认为,在某种意义上,“80年代变成了90年代的感伤主义的序幕”,“一个世俗化过程中的神学阶段” 。而五四话语则构成这种“感伤主义”和“神学”特性的核心养料。而李泽厚提到的回归与乡风意识,在王蒙意识流写法的《春之声》上有所表现——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是金鱼和田螺吗?是荸荠和草莓吗?是孵蛋的芦花鸡吗?是山泉,榆钱,返了青的麦苗和成双的燕子吗?他定了定神。那是春天,是生命,是青年时代。

80年代的文学再度借用了五四时期的乡村和都市的对立模式,以确立传统和现代、乡村和都市的同构叙述。但随即发生的一种微妙而相当重要的变化是,“封建乡村”在文学中的形象逐渐向“田园牧歌”转移。

1983年,史铁生笔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样写——

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拉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

“寻根文学”的两篇代表作品《爸爸爸》(韩少功,1985)和《小鲍庄》(王安忆,1985),都以一个中国孩子的诞生作为叙事的起点,这无疑可以作为拟想中的民族未来的主体形象。但这两个孩子一个成为丑陋的永远不会死绝的生存象征,一个则死于“仁义”。同时,这两篇小说中所谓“新派人物”(仁宝、鲍仁文)的滑稽化处理,也可以象征性地看作曾被五四文化设想为拯救力量的“现代文明”的反讽性呈现。⑧

张贤亮的《绿化树》则充分展现了人性解放与自我批判意识的觉醒,“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忌,我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但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吃惊,就像朵连格莱看到被灵猫施了魔法的画像,看到了我灵魂被蒙上的灰尘;回忆在我的眼前默默地展开它的画卷,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颤栗;我诅咒自己。”

六、90年代至今:人文精神与苦难意识的延续

【关键词】特殊 苦难 超越

【名家清谈】陈平原:我想用三个词来描述“五四”的风采。第一是“泥沙俱下”,第二是“众声喧哗”,第三是“生气淋漓”。每一种力量都很活跃,都有生存空间,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样的机遇,真是千载难逢。

【文学表现】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文字凝重不乏热烈,空灵却直抵人心,在对生命的冥思与追问中实现精神的超越,化解生活的苦难,他写道: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陈忠实极具史诗风格的《白鹿原》则贯彻了五四以来的人文关怀,赞扬革命,否定非理性暴力的价值取向。如文中写到:“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5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有什么用
除了断层还是断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1-23 0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