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酒窝 发表于 2016-12-24 11:10

《寻觅》第19期:随州街头的老式爆米花,不可复制的儿时味道……

本帖最后由 把酒话桑麻 于 2016-12-24 11:26 编辑


在那个物资匮乏,人们也不是很富裕的年代,米花真是很受小城里孩子们欢迎的一种零嘴。“轰”地一声响,准是米花老爷爷来了。赶紧让妈妈舀上几碗米,跑到村口,挨挨挤挤的围在米花老爷爷的身边,紧张又兴奋地等待着白花花的米花出炉的那一刻。骑车赶到岁丰桥头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一辆板车旁边有一个弯腰收拾的老人。停好车,我有点不好意思的对他说道:“刘爷爷,不好意思我来晚了。”爷爷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对我淡淡笑道:“没事丫头,我也刚来。”就这样,我虽是第一次见他,他对我却像相熟了很久的老朋友。

刘爷爷摆摊的位置,在岁丰学校对面的岁丰桥头,这也是一座老桥了。我问他为什么会摆在这里,爷爷说因为离家近,老了拉板车走不太远。虽然偶尔还是会去别的地点,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会待在桥头。有些经常买他米花的客人,也习惯了这个老地方。

就像一个厨师进厨房的第一件事情是先给你介绍他的厨具一样,刘爷爷收拾完他的小摊,刚落座就开始给我介绍他的“老伙计们”。它们每一件都已经被岁月染上了特殊的颜色。平均年龄都比我大,有的年岁甚至超过了如今已经66岁的刘爷爷。

老式爆米花机这架爆米花机器,又叫“铁葫芦”。据说是刘爷爷的爷爷从上海背回来的,炉身已经被炙烤的泛白,螺丝上的红锈和被磨得油光发亮的手柄无一不在诉说着它的经历。小火炉和爆米花机器配套的小火炉,里面的炭火已经烧起来了,又红又亮,并无太多人经过的桥头,渐渐的有了温度。手摇鼓风机刘爷爷左手转着“铁葫芦”,右手摇着鼓风机,一刻都不能停,他说:停下了米花就糊掉了,就不好吃了。风从圆柱上的孔钻进去,钻进米花里,经过高温的炙烤,和米花一起形成了原始而又简单的美味。压力表“丫头,我和你说。爆米花这件事啊,温度、压力、时间都要控制的恰到好处,哪一项少了都不行。所以这个压力表你可别小看它。”“爷爷,我以为那是个表,看时间用的......”铁皮漏斗和普通的漏斗不一样,它看起来深度浅,面积大。这样米能够更均匀的滑入“铁葫芦”里,不会浪费一粒米。老板车这个老伙计——老板车,已经跟了刘爷爷好多年了,至于它真正的年岁,连刘爷爷也记不清楚了。它静静的被放在一旁,等着这一天的结束,再拉上其他的“伙伴”回家。
你还记得炸米花的步骤吗?先把糯米倒进黑糊糊、胖乎乎的炉子里,再加入小半勺酵母粉,用铁棍把炉盖拧紧,然后放在火炉上的架子上,骨碌骨碌转着圈。周围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能很清晰地听见里面的米粒也跟着哗啦哗啦地翻滚着。
把满满一碗糯米倒进“铁葫芦”里加入小半勺的酵母粉用铁棒拧紧盖子,放在炉子上。一切准备就绪       开始旋转啦      “轰”地一声,米花好了。刘爷爷赶紧拧开盖子,白花花的米花迫不及待的滚落进大铁桶里,随着袅袅的白烟,米花的香味更是第一时间涌进了鼻腔,真甜啊,小时候的味道。装米花啦刚出炉的热乎乎的米花   也许是到了下班的时间,也许是米花的香味,陆陆续续的吸引来了一些买米花的人。“爷爷,天气好的时候客人就多一些是吗?”“平时没这么多人,今天你在这,又是采访又是拍照的,大家觉得稀奇就都过来了。”“哈哈哈哈哈,爷爷,他们是喜欢你的米花,可不是因为我。”放学站在旁边看刘爷爷炸米花的小姑娘,表情有点紧张,害怕米花炸的声响,又迟迟不愿离去。只好紧紧攥住奶奶的手。给家里的宝宝买了一袋米花,宝宝虽然只有一岁半,但是只要将米花用热水泡软,做成米糊糊,小孩子很喜欢吃。陪着小孙子散步到桥头的爷爷,抱着孙子坐在台阶上等着一炉热的米花。“孩子太小了,桥头车太多了,可把孩子看好了”“地上太冷了,可别让孩子坐在地上”“来,这包还热着,你先拿去给孩子吃”——来自于刘爷爷的叮嘱
有些路过的车辆,因为路太窄,不好下车,直接在车上喊:“老师傅,给我来一包米花!”刘爷爷告诉我,有时候有一些要远行的老客人会给他打电话预约几包米花,带着米花去到西藏和乌鲁木齐或者更远的地方,米花始终代表的是家乡的味道。

下班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都围了过来,刘爷爷始终不慌不忙的看着他的炉子,不管有再多的人,这炉米花可不能糊。
米花“轰”地一声炸了,围观的人也大笑着跑开了。
天色渐渐的暗了,人也渐渐的少了。刘爷爷终于舍得放下“铁葫芦”,点了一支烟。坐在椅子上轻轻向后一躺。“丫头,我给你讲讲米花的故事吧。” “爷爷,我没问你的故事啊” “你这不是还得写文章吗?”“啊,对对对对,爷爷。那你快给我讲讲你的故事”
“我叫刘华连,66岁。住在双龙寺三组那边,以前住在南关口,我年轻的时候在橡胶厂工作,但是在我还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炸米花。对,我这是祖传的手艺——”

刘爷爷说:“年轻的时候,我爷爷在上海做生意赔本了。偶然间在路上看见有人炸米花,有好多人去买。就想学这门手艺说是能够养家糊口,他在上海学了几年,学成后我爷爷的师傅就给他买了这架老式爆米花机器,我爷爷就把这门手艺带回了家乡。”
“我以前觉得,爆米花这件事情是养家糊口,现在社会发展了,大家条件都好了,这个东西就不赚钱了。但是我依然还在坚持,因为可以出来做一件事情,不用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这是对身体好的一件事情。也是因为我舍不得这门老手艺,虽然现在我的两个姑娘都出嫁了,但是以后还是要传给我的孙子的啥,哈哈哈哈......”
和爷爷聊天的时候,旁边来了两个大叔。他们在这里工作,负责水道的清理,和刘爷爷认识,有时候空下来,也会过来和刘爷爷聊聊天。“老刘,你被采访了哟”
“哎,小姑娘。你要好好写哎,老刘的手艺现在可少见了”
路过的老奶奶用手抓起一把米问道:“老师傅,你这是什么米啊?”
“糯米”
“你自己种的吗?”
“哦,那倒不是,我买的。”
刘爷爷说做这行,没有什么道理,但是一定要讲究实诚,是啥样就是啥样。
满满的一碗就是一斤的份量炭也是7毛8一斤的好炭要离开的时候,爷爷往我的车篮子里塞了一包刚炸好的米花。他不让我给钱,我偷偷的把钱塞进了他的军大衣外套的口袋里。
“丫头,带回去吃。”
“现在还是热的,别系的太紧,等它凉了,就系紧一点,不然会坏。”


我们越是长大,就越是怀念儿时的炸米花,想念炸米花的味道,那种热闹的场景和纯朴的乡情永远沉淀在我的心底,也正是冬日午后的那炉炭火温暖了寒冬,温暖了乡村,温暖了儿时的记忆。
用刘爷爷的米花泡好一杯温暖的米花汤如果你在街头偶遇了这些守护着儿时味道的手艺人,如果你也听到了熟悉的砰砰声,看见了炉口涌出的浓烟和记忆,尝到了属于童年的难忘味道。
那么,有时间坐下来和他们聊会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对于这个带给你儿时味道的老手艺你有什么话想说欢迎在底部留言别忘了给把酒点个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O5Q0j1cPDJxIrniaaVANXE2ic57iaiajhYFgab01fgEUdWnPoK7f1ib29FTia6UOTgicTMNmxd9TNs25jrq78I31CUOhw/640?wx_fmt=png也欢迎你们加我微信哦!— END —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5Q0j1cPDJyEw7DbwiaeXfvicHib0MZZGKiaE8eGdRSA33WfmU0lG7wE7v3VHhxw1kPBvVasm5Xb9RVIg0F6u4sscw/640?wx_fmt=jpeg

在随州总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会触动我们的内心,值得我们品味......随州网《寻觅》栏目,讲随州人自己的故事!我们走遍大街,穿过小巷,去寻觅,他们生活的痕迹。记录他们岁月的故事,用镜头留住时间,让梦想与心灵相逢。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故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推荐或报名吧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O5Q0j1cPDJyphCy5BYbtSGEAU0ll9use3AtXEQNicC9RuH89S2YULm7w3gGtgiaAmDSh1sA5SLRs3UD0OOdbASew/640?wx_fmt=png



雨夜归人 发表于 2016-12-24 22:32

这个系列,满满的回忆!

小酒窝 发表于 2016-12-26 10:53

雨夜归人 发表于 2016-12-24 22:32
这个系列,满满的回忆!

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这些老手艺人了{:1_528:}

@小姨妈 发表于 2016-12-26 11:54

致敬老手艺人,现在越来越少,就越应该珍惜!

小酒窝 发表于 2016-12-26 11:55

@小姨妈 发表于 2016-12-26 11:54
致敬老手艺人,现在越来越少,就越应该珍惜!

谢谢!{:1_538:}{:1_538:}{:1_538:}

Green青山 发表于 2016-12-26 12:07

一份工作能坚持几十年,是一种精神,匠人精神!

睿清风 发表于 2016-12-26 17:42

这老师傅我认识,哈哈,透露我年纪不小了

宁慕雪 发表于 2016-12-26 18:50

我可以说,他是我亲戚么?

国民女汉纸 发表于 2016-12-26 19:47

儿时的味道!

冤过窦娥 发表于 2016-12-26 21:49

楼主是80后吗?我看了之后满满的回忆啊{:1_547:}

随州市大堰坡 发表于 2016-12-26 21:49

想问哈具体位置在哪哈?

飘逸彪飙 发表于 2016-12-27 10:49

儿时满满的回忆啊,幸福的童年味道{:12_579:}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寻觅》第19期:随州街头的老式爆米花,不可复制的儿时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