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淅河镇历史文化拾遗补漏简纂(上)
对淅河镇历史文化拾遗补漏简纂淅河镇是随州市一个历史较为悠长的古镇,发端于清同治早年,昌盛于民国初年,地势为桐柏与大洪山余脉南北相拱卫,其间为平川铺展,两河夹道,水陆通达,地理位置险要优越。在解放前人称‘小汉口’、汉孟之咽喉、商运之重镇。其历史文化遗迹颇多,在‘’淅河地方志‘’有些记载,但由于‘’地方志‘’编于八十年代初,其参纂的人员不多、釆集资料局限、时间经费捉襟见肘使之有些历史文化遗漏了不少;本人对此非常留心关注,寻访了年长知贤者并深入实地考察,取得了较为详实的信息资料,今在此仅作一简略补记,望与大家共飧。
一,古镇城墙与城楼:淅河镇內居住人口稠密,街道密布。民国时期为防土匪,在东西南北各建有城门一座及寨墙,东门为两层城楼,名为‘’安民楼‘’,即现在的东门口,门两侧用青砖与砂岩石相混砌而成的城墙,气势宏大壮观,为淅河镇的正门;镇南北门均为青石拱门而成,北门为全胜门,南门为合阳门,两者与之不同的是南门上有岗哨亭,西门为简易青石拱门;镇四周多以高2至3米的土坡墙围系而成,墙的横断面呈梯形,宽实易守。镇南侧由府河天然护卫,东西北三方系人工开挖的护城河及豪沟相连,<原淅河染布行内的大堰及老招待所后堰>河宽5至8米,水清波粼,鱼游潜底,小时候我们在此护城河中戏水捉鱼,然后顺势攀上树木茂密的土城墙捉迷藏,情景常令人回味浮现。其城楼城门在解放前均已被毁,护城河及城墙在七十年代后期被顺势填平后作扩城用地。然而对于一个大体量的重要城镇轮廓及美好的记忆,镇志编委却怱视了,遗漏得令人惊讶。
二,石码头及河堤:淅河是商贸重镇,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天天为集。支撑这些市场流量的是当时已建成襄(阳)——花(园)公路,但由于当时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水路仍然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因此在镇西南角兴建规模宽大石码头,用红砂石垒砌而成高约7米长50米的靠岸码头,有专用自下而上的3米宽的步行石阶;并附有甚称当时随州的大型工程——‘’镇河岸石坝‘’相连,在河堤外侧大量用每块约0.6Ⅹ1米整齐的青石条铺就而成高4米斜坡,沿河岸而建长约4里,这在当时人工条件下开采大量大单体石材需要很大的工程量,其运输及吊御也是一项艰巨工程。修建的时间无考证,论其工程遗迹是一个较壮观历史景观,在当时的随州也不多见。可惜现在被填河扩地而淹埋了,消失在被遗忘的记忆里,淅河志上也被遗漏了。
三,观庙寺院与戏场文化:商贸与民俗宗教文化一般来说有正相关系,因此当时与之相应的商贸市井文化会随势而生。淅河镇志记载除‘’宝善寺‘’外,被遗漏的有镇东的‘’柏林寺‘’(淅河镇广场北老派出所),为五间两进厅,两侧附有厢房,飞檐画栋,十八尊泥彩罗汉神态各异,尊尊威风八面;院内有千年的柏树,周围栽着大片成林的柏树,故名柏林寺。古树掩神庙,佛法拜之灵,因而香火甚旺。镇东端有‘’土地庙‘’(原淅河镇卫生院西端),由带院三间房构成,门联写着‘’庙小无僧风扫地,天高地远月作灯‘’,横联为‘’保佑一方清泰‘’,为随简拜佛之处,周围偏静林茂,是养身之地;而在庙前东面的场子上有一座‘古戏台’(原淅河卫生院内),台高亭宽,飞檐四翘呈亭榭样式,大气壮美。下雨时亭檐无滴水,水从亭中心一个凹陷的铁锅中排走,此乃甚称中国古建筑屋顶排水构造一奇观,当时戏曲连台,盛况空巷,声鼓传四方,故而有‘十里听戏台’之传。此建筑开建不详,六十年代后期因在此开办煤球厂而拆毁。
民国二十年代在今镇东沿河村修建有‘天主堂’,为规模较大圆形拱顶的西洋式礼堂,在随州地区独出异秀。由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主持,四周教徒有千余人,每天早晨鸣钟列队在教堂内向上帝唱颂歌,向上帝行礼。教徒信守天主教教规,教徒之间才能通婚。六十年代因修农机厂而被拆,于九十年代中期重建。
四,商业规模与商务会馆:发达的水陆交通,聚集一批商贾巨擎,同治年间清政府在此设有‘食盐分销局’,方圆数百里的邻近的枣阳、安陆、河南的桐柏、唐河都在此购盐,由此各行业应运而生,大小商号达200多家,行业达40多种,‘白布行’批发的土布远销陨西及陕西,另有‘美孚公司’、‘太古煤油’、‘洋行’等大小贮存仓库数百余间,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水运发达直抵汉口,千帆往复托运京广杂货,带动饮食、交易、行栈应运而茂,故此淅河镇当年被称为‘淅河市’,在随州六大城镇中恐怕是第一享受‘市’的称呼。由此引来了成批的同乡同地的商贾来淅河经商,并在此建有商务会馆如镇中有‘江西会馆’;镇北门口建有‘山西会馆’,规模甚大,样式别具,门四周横梁雕刻有八仙过海等故事情节,寓意着有能力的人能闯四方江湖。解放后相继改为小食店及淅河镇老文化站,九十年代初街道整体改造被拆除。
五,本地商业大亨:民国时期的商业重镇淅河,产生一批审时度势的兴商乐业的商贾巨子,如名震一方的豪商富申‘高万昌’、‘费世昌’等。尤其是高万昌甚称‘’府河船王‘’,其商船大小近40艘的木货船,往来于汉随之间,运载大量京汉日货、粮食布匹、白糖食盐、药材草纸等在随州一方有着起下传上货物集散中心的作用。据传高万昌在汉口赌牌局输光了所携带的巨额银款,赢家见状即无意赔赌,高万昌为了赌回自己的本金,便带着赌友来到汉口的府河岸口指着满河的帆船,说这是自己的船队并让船夫齐喊‘万昌’其船号,来显示自己的实力;由此而获得了牌友们的信任,最后赌回并赢了很多银两。当时有‘宁喝高万昌的汤不吃费世昌的饭’,‘宁戴高万昌草帽不戴费万昌礼帽’之说,此俗话说明即使喝高万昌的汤也是养人的汤。高万昌有淅河镇‘’第一大宅‘’之家业,在镇中心河岸有单排十余间三进院的四合院,其雕设精良,宽宏大气,并有一座外形汉(汉口)化西式建筑中西融合式的房屋,在小小的镇子上别具一格,保留至今存有当年被其称为‘小汉口’的遗风。在镇东岸有费世昌大院,为单排七间二进院,气势及雕工也甚为壮观。在镇西端原淅河镇卫生院老门诊南前面有‘’王家大院‘’,站在高处远远望去王家大院气势不凡,为每排6间三进院构形,山墙为微派马头墙,院间呈多连式马头山墙令人观止。此时期的巨商高万昌商业体量早己胜过厉山秦关楼,淅河镇内各局、商行间兴旺密切地往来就是他经商兴业的底气。淅河镇商业兴衰史,是在日本侵占淅河后商业遭到毀灭性的打击而改写的,当时日本在随应一带将淅河设为重点要塞。镇内设有司令部,即原卫生院家属院大门斜南面〈米糠行〉的胡同内,由此镇内各商号纷纷关门逃离而大伤元气。淅河镇商业第二次衰败是在日本投降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随的各机构陆续设在随县<现随州市>内,使淅河镇既往的优势地位风光不在,随县因其行政助兴了随商业发展,从此小汉口衰落,巨商名号也衰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六,乡间集市与名宅:除淅河镇外还有许多乡间古村名宅象明珠样散落在豁区内,但规模都不大,有名的是‘张家冲’,坐落在现淅河大堰坡独山村内,四面环山,水映田舍,村南北各有寨门一坐,北寨门为青石拱门二间城楼,其上飞檐附龙,梁雕鸟凤,窗门缕空,凭险把守,城墙为防匪而高筑;西门为石门把道,备有栓马桩,下马桩。寨内有20多户人家,房屋为青石砌墙,方格饰门,简朴素雅。大户地主秦瑞清,家宅呈微派马头墙,两排为三间房呈二进厅,前厅后墙与中间院子用一排10多米长的雕刻‘蝙蝠灵芝‘’露花门相隔,寓意百福灵至,形象古朴雅致,视角透空,与后厅花窗前呼后应,整体显得大方得体。整个村落悠朴有致,可惜寨楼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被毁,秦家宅也破败残壁,仅有精美的花门窗被收存。
在淅河大堰坡幸福村的‘破堰冲’深山小村有一古宅,你莫道小村偏避闭塞,但在当时可谓是淅河镇东南方各种势力争夺的盘踞点,有随东南大堰坡一带富豪地主黄xx在此设点置业,被他看好这里是因为此地三面环山,东面是敞开的一堰塘设提为其出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名为‘破堰冲’。黄常武在此修建两排20多余间房屋,二进厅院,两侧有厢房构成四合院落,具有微派风格,飞儋拱门,刻有狮虎鹿兽,万寿字门窗格,门前有石狮、石鼓、下马桩;另有房屋十余间供由20余人组成的保乡团用,远远望处规模甚观。该保乡团是维护他本人及该地社会秩序及收取苛税而组建,有驳壳手枪一把、火枪3条及每人佩一把大刀,威传随淅东南一方。现石狮石鼓已被盗走,仅存摇摇欲倒残墙,仿佛可见其当年部分美宅景象。
另有淅河镇金屯蒋寨村建有一座大祠堂,为五余间厅屋,前厅为过堂,院两旁为厢房;屋四角内均巧妙地雕刻着一个仰虎归山的老虎作为支撑,迊头顶起屋檐一角使飞檐上翘,双足用力撑住房柱,形象兼备,威风震天;与朱红色的粗大立柱相衬,构成外回廓更显庄重大气。刻着松鹤千岁图的露花窗,厅内关公立中,四周供奉着家族列宗列祖牌位。此祠堂被文化革命除四旧拆除。
在金屯东花园〈金屯乡卫生所院后〉有一座高耸的‘’贞洁石牌坊‘’,为当地一徐姓守寡妇女,因守贞洁身的封建礼教而建。石牌坊前面为两石象守门,背靠为两座石狮,前后石鼓护柱,石牌坊高约3米余,呈四柱三门式,石椽叠檐,屋脊托盖,刻石凤鸟兰花,红日出海,显示寡女守贞洁身如凤花之美好,如红日浩海之胸襟,经多次战火及解放后除四旧运动而毁于殆尽。
另有余家畈‘’东狱庙‘’<东王庙>,方台村北端的‘’方台寺‘’规模均达十余间房屋,庙外飞檐翅飞,庙内泥塑佛彩,六十年代末被相继拆毁。在淅河随应桥河东边,有一大亭台名为‘’胡阁楼‘’<实叫胡割头>,石柱刻字,中立石碑,亭内有四头白石猪,一头白石马。为纪念当地豪杰财主胡某而建,他因率众村民为抗匪被取头而杀;他死后村民为还他完整之躯以刻石头代之,并建一亭安葬作纪念,据民间传说还另有一‘’银头‘’不知藏埋处。
光化县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