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随州剃头匠!
本帖最后由 小酒窝 于 2018-3-17 15:43 编辑这里是每周随州网原创深度栏目《寻觅》第74期:别了,剃头师傅 | 文:小酒窝民谚:“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网络配图
/80年代随州四大理发店向阳、春风、光明、红旗那些剃头的师傅去哪了?只有往巷子深处里寻/
早上七点半,远处的天上刚抹上一点儿油色,老巷子还将醒未醒。“来了嗳(ai)”,一声招呼,电瓶车上下来一人。坐在长凳上的老陶起身相迎,待来人坐定,老陶取下一块披布,习惯性地甩一甩,发出清脆的抖布声,而后不紧不慢地给来人围上。
“来个板寸!短点的哈!管的时间久一点!”
▲小十字街,向阳理发店
提起小十字街,随州人最先想到的总是那一碗砂锅粉。如果风再往前吹几十米,就是老陶的店。95年开,如今已经是第23个年头。14岁拿起剃刀的老陶,已经扎扎实实的剃了47年。
“我儿子的满月头还是老陶给剃的呢,现在都十七了,上高中了。老师傅技术好。”正在修面的来客将老陶夸个不停,每月一次来这剃头修面是他长年的习惯。
在老陶的店里,现在仍保留着磨刀石、剃须刀、磨刀布等物件。有顾客来了,老陶会先仔细地给顾客洗发、吹剪,然后用热毛巾敷在脸上,把胡须烫软后,再用磨得锋利的剃刀给顾客剃须刮面。
这把剃刀年岁老陶记不太清了,刀把上的漆完全没了颜色,经年累月的磨砺使得原本宽大的刀刃变得狭窄,但依然铮明瓦亮。
▲老陶最宝贝的老剃刀
“71年的时候,他十四岁,一个月赚24块钱,那个年代,这能养活一家人呐。” 老陶的老伴王婆谈起老陶的当年,眼角眉梢,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生意最好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理发店不多,剃一次头只需要两毛钱,吹干刮面拢共也才三毛,每天排队理发的人们排成长龙。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式美容美发店开张营业,剃头刮面的生意越来越淡。
“现在价多少了?” “洗头、吹头、剃头、修面一共15块。除去房租,水电费,一个月也就挣点饭钱。”
已经退休,现年61岁的老陶,说做到65岁就关门不做了。
▲上个世纪的活法儿,其实也一样
另一家开在曾都医院对面,原黄垅批发市场旁边的老向阳理发店,老板是不善言辞,爱看新闻和股票的老李。
老李不苟言笑,看起来有点严肃,但是一提到自己的“老伙计”,立刻变得健谈起来。老李的抽屉顿时就变成了一个个百宝箱,翻出来的老物件让我们眼花缭乱。
抽屉里整齐摆放着一溜排的老式推子,旁边的老式吹风机格外打眼,老李说这个老吹风机吹出来的风温度刚好又温柔,不伤头发,用起来比新的顺手多了。
沉淀下来的这些旧物,大多独此一件。带着一股倔强,从上个世纪走来,依然执拗着发着光,一点也不张扬。
▲岁月总归会留下痕迹
剃了这么多年,也无所谓喜不喜欢了,“干理发的发不了财,儿女常年在外地,除了混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不来了,就没有人给我的那些老顾客理发了。”
问起店里现在的情况,老李眼皮抬也没抬,指了下大镜子上的贴纸,“说是要拆了,也还不确定究竟是哪一天。”
离开的时候,我提出给老李和他老伴拍一张合照,一直不太愿意出镜的老李,意料外的配合和主动,还加了微信叮嘱我把照片发给他。
照片里的老李,笑的腼腆,老李的老伴,笑的灿烂。
漫长岁月里,都是陪伴与不善言辞的爱。
老肖是大润发十字路口转角处烈光理发店的老板,比起前两家极具生活气息的理发店。烈光的布置更加简单,一条长板凳一望到底,三面大镜子一围就是全部。
▲老肖说这样的玻璃木门很少见了
烈光是老肖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开的店,一面大镜子对应一个师傅,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老主顾,哪怕前面等了好几个人,也要等到自己的师傅给自己剪。
“师傅,前头还有几个人?还等几长远(ruan)?”这是坐在老肖店里,客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在这里没有Tony、Kevin、Daniel…也没有絮絮叨叨让你办卡的店员。老肖一手推刀,一手平梳,眉头紧锁。剃头时候的老肖是不说话的,偶有问答也是简单应对,他只专心剃头。推刀一推,头发便飘飘洒洒地落了一地。
▲时间在这里是静止的
老肖念叨的最多的就是他的客人,有从厉山专门打车过来的,有小时候自己在这里剃头现在带孩子来的...最让人难忘的是这个坐在门边的婆婆,她微微支着脑袋,双眼一刻也没离开过前方的镜子,通过镜子刚好可以看到正在被老肖理发的儿子。
“他儿子心细,做什么都带着他妈妈。”老肖看了眼挽着手离去的母子俩,脸上的笑意有点藏不住,就咧了咧嘴角。
现年58岁的老肖,因为剃头,认识了很多老朋友。
这家春风理发店也在小十字街,距离老陶的店不到100米。天色暗下来,春风的灯牌亮起来,在老巷子里很是亮眼。
老汪是采访的几个师傅里最年轻的,虽然年轻,但也有37岁了。老汪的小丫头看我拿着相机,一直冲着我们笑,害羞又可爱。
▲春风理发店
“春风是我接手干妈的店,我们当时好几个人一起拜的师傅,现在剩下的只有我和我师兄了,其他的哥们都转行不干了,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了,不赚钱。”
老汪手里的活儿一直没停,放在身后的椅子,很久未坐。老汪说剃头就是这样,屁股永远坐不热。
老汪说那个年代学剃头,师傅管得很严,为了把手腕练稳,他每天都要下很大功夫。勤学苦练,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相信你的客人。
老汪最后告诉我,80年代,向阳、春风、光明、红旗是随州最有名的四家老理发店,如今春风和向阳还在,光明和红旗的师傅们,也许早就转行,隐没于大街小巷之中,再也难觅踪迹了。
岁月的沉淀如同凤毛麟角,上个年代走来的老剃头师傅们最大年纪的已经过60岁了。他们隐于深巷子里,无人问津。但生活之与他们并不只有艰难,更多的是一把剃刀走江湖,凭手艺吃饭的底气。
与时俱进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时尚的风潮总是推人往前,有些时光,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镜头不会放弃捕捉他们的光彩,我们也从没有停止过寻觅老手艺。无论多少年,他们都有其存在过的痕迹和意义。
/城市脸谱千万张随州有它最独特的那一张如果老街老巷是它最生动的双眼那其间零星闪烁的光就是这些坚持了几十年的老手艺人
/
文丨小酒窝图丨小酒窝小饼干 小土豆
想知道理发店地址和更多故事加我微信吧
Kingfinger 发表于 2018-3-18 07:06
遥记得小时候南关口的乐意师傅,腿微微瘸,是向阳的老职工,每次老娘带我去理发都会给我上课,叫我好好学习 ...
乐意还在。现在南京女儿家。 你们看看今年的黄历,看二月二能不能剃头吧
我基本上都是在烈山理发店剪头发!!! 算哈,有十年了!!!时间真快,转眼已步入中年!唉。。。。 很容易就勾起小时候的理发回忆,此时此刻,在二月二来临之际,我来到店里接收今年的龙抬头之礼…
多谢啦!
遥记得小时候南关口的乐意师傅,腿微微瘸,是向阳的老职工,每次老娘带我去理发都会给我上课,叫我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不知这么多年了店可能换地方了,师傅人还在不在。设计院边上往河边走的巷子里也有一个向阳女职工开的店,小编既然做这个专题建议还是多采几个点
前不久刚剃,哈哈,要不要再剃一次? 老手艺
小编做的不错
深度好文。但对烈山理发店,主要想在老师傅男的那剪,先去的,想等他剪,他把我推向另外两女的。旁边后来几个年龄大的老主户也想让他剪。我心想都是冲他来的。把我往同事推,心里有点不快。
今天龙抬头,剪个发25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