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流沙 发表于 2017-9-22 09:03

天凉好个秋(原创:天地玄黄)

二十四节气中,单从字面讲,立秋一过,算是进入秋天了。但此时暑气并未消退,甚至更加酷热难耐。有农谚云:三伏带秋,热死斑鸠。立秋,早晚气温并没有明显的转凉,所以立秋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家乡随州真正进入秋天应该是自白露开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一过,天气明显转凉,天气秋高气爽,人也感到温凉舒适。此时,便是真正入秋了。

入秋的感觉,城市中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即使有,也只是偶尔看到马路边的行道树秋风起,树叶黄,算是秋天了。如今,城市绿化多是四季常青树种,所以城市的入秋,是不知不觉的。要说真正感受到醉人的金秋,还是得去山水田园,乡野农家。家乡随州地处大洪山与桐柏山形成的狭长的随枣走廊之间,跨北纬31度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典型的南北气候分界线。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随州山脉与河流交错,山谷与坡地相衔,丘陵与平地呼应。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五千年前的始祖炎帝选择此地繁衍,始创农耕文明。因此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说来应是世界华人老家。



说到神农,当然要说神农功绩之一:植五谷,尝百草。五谷中,随州最盛产的当然是稻谷。秋天来临,地里一片金黄,稻谷成熟了。此时勤劳的农家开始了收割前的准备工作。父辈们用陈年的稻草,洒上水,半干不湿的,便于把稻草拎成麻花形草腰子,编成十个一提,用于将收割的稻谷捆成草头备用。收割的工具那时只有镰刀了,得清理出来,用水泡一下,放在磨刀石上磨得锃亮,用拇指在刀刃边捋捋,便知道锋利程度。磨刀工序看似简单,其中也包含了功夫技巧。熟练的农夫磨出的镰刀轻便又耐用。割起稻谷来,能省不少力气。

一块平整的稻田,收割前,还要经过砍田埂、打沟两道程序。特别是对山区的稻田,田埂高,夏天荆棘丛生,几乎看不见田埂。为方便挑草头行走,得提前将田埂清理干净。田埂上的荆棘茅草晒干挑回家,可以作为柴火燃料。稻田四周的深沟更要进行清淤疏通,便于排水,以利于稻田早日干爽,方便收割。农村叫打沟。打沟时,父辈们多半会拎一个小桶,将稻田沟里的泥鳅、小鱼小虾收入小桶中。打沟完毕,小桶中的鱼虾活蹦乱跳。这也算是对打沟劳动的奖赏。待稻田基本干爽,成年人站在里面,脚底不至于陷进地里,便可以进行收割了。找一个晴朗的天气,东方刚刚吐白,一家人便背上水壶,带上镰刀,迎着晨光,踩着露珠向田间进发。一会儿功夫,成片的金黄稻子已经一行行整齐的倒伏在地里。待稻子上露水基本晒干,经过打扑子,撸扑子,捆草头,挑草头,堆草垛,打场,翻叉,扬掀,晾晒,装袋后,便颗粒归仓了。随州产稻米,尤以桐柏山南麓的殷店镇大米最为出名。随州殷店镇位于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漂水河的源头,特有的地理气候和富含矿物质的无污染水质土质,使该地盛产的大米含有多种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米质晶莹,色泽光亮,味道清香,口感柔和,营养丰富。所选精米更为人们所喜爱,常吃常新,健胃强身。曾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随州稻米有此美誉,也算不负始祖炎帝的功绩了。



秋收中,除了平原山冲水田外,就是丘陵坡岗旱地了。旱地多产棉花花生等农作物。棉花以随中的厉山镇、淅河镇为产棉大镇。其中厉山镇汪家畈的汪兴兰,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作为全国劳模“棉花姑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历史上,厉山镇的有名商贾秦观楼,曾依靠随州的水运,将棉花生意做到汉口。秦观楼的侄子秦育之,1937年当选为汉口棉花同业工会常务理事、厉山镇商会会长。成为当时的商界名流。扯棉花、剥棉花因是手工活儿,所以多半是妇女儿童的劳动。扯棉花要趁早上露水未干时,棉絮上的碎叶较柔软,很好剥离。这样剥出的棉絮含杂质少,品相好,能卖出好的等级。剥棉花是个耐心的细致活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棉花经济效益较好,所以厉山淅河两镇农户家家种有大面积棉花。每到秋天,帮大人剥棉花也成了孩子们的一项任务。有的家长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还实行量化奖励,剥出一斤棉絮,奖励一毛钱不等。这些小小的激励机制,使得枯燥的剥棉花劳动变得有趣起来。晚上,老人们为了不使孩子剥棉花打瞌睡,也会变着法的讲一些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儿,小山似的棉花堆才可能一点点消灭。随州曾经辉煌的牛仔布、土布纺织业,就是得益于随州盛产棉花。曾经,纺线织布做棉衣,是农家妇女必备的生活技能。奶奶咿咿呀呀的纺车声,至今留存在童年的记忆深处。



要说秋天另一种对小孩子诱惑比较大的农作物,就是花生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长大的农村孩子,都曾有过放牛的经历,也曾有过偷花生的刺激。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坡边地里的花生,几时快要成熟了,尽在这些放牛娃的观察之中。扯花生最好在雨季后,趁土壤松动,才能将地里的花生连泥带花生果拔出,不然劳而无功,只会拔断地上的花生藤茎,花生断在地里。当然这里指的是生长在黄土地里的花生,好吃,不好扯。临河而居的人们,会把花生种植在河边沙滩地,自然就没有这些劳神费力了。但花生的品质要比黄土岗的花生差。看来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小的花生,也包含了朴素的哲学道理。花生挖完后,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藏匿在土中的花生会被漏掉。雨后天晴,小伙伴们会三三两两,拎上篓子,带上挖锄,去花生地里“溜花生”,多半会有所收获。回家炒熟或煮熟,打打牙祭。如今,桐柏山下的鄂豫两省交界的小林镇,花生已经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



生长在山区的人们,秋天来了,还有一大物产为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板栗熟了。随州板栗要以大洪山下的长岗,三里岗,柳林三镇最为有名。据《大洪山志》记载,清代这里每年中秋前后,此地做板栗生意的商人络绎不绝。尤其以三里岗尚店产量最高。大洪山板栗果实玲珑均匀,色泽鲜艳,炒熟后涩皮易剥,食之清香甘甜。板栗唯一的不足就是不便新鲜贮存,容易长虫。当地人多以煮熟晒干保存,或放置冰箱中,冷藏贮存。不过说来也奇怪,随州唯一一处不长虫的板栗园,是位于桐柏山下的淮河镇谢家湾古板栗园,园区面积近千亩,有板栗数万株,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板栗树100多株。最粗的有三四人合抱。一棵棵静伫河滩,如一个个老者,见证着世事沧桑。板栗园四周河流环绕。一年四季,板栗树沐清风,饮河水,结成的板栗以“原生态、不长虫、味甜美”闻名遐迩。问及此地板栗不长虫的真正原因,专家解释,作为树木,肯定会长虫的,但因这些板栗树生长在河滩上,冬季虫子会从树上爬到河沙中过冬。作为桐柏山区,气温低,加上河沙不能保温,虫子冬季纷纷会被冻死,所以才有不长虫的板栗的出现。百年前种树的先民,或许是无意中在此种下板栗树,却成就了这片板栗园的传奇色彩。大自然真是神奇。



随州的秋天,可以有点儿“颜色”看看。说到秋色,先看看随南的洛阳镇吧。这里属大洪山余脉。秋季,这里的千年银杏谷正变成满谷金黄,一场视觉盛宴等着远方的游客。银杏谷内有千年以上的银杏树308棵,百年以上银杏树17000多棵,定植银杏树510多万棵。以古银杏群落为标志的田园风光,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走进银杏谷,不管处在哪个方位,都会看到你向往的风景。阳光下的山脉、树冠,金黄涌动。光与影结合的圆和线条,诉说着天与人的共识、默契和力量。山作屏,树为伞,呵护着农家小院,袅袅炊烟伴随白云流走。山道缠绵,山花含羞,和谐的气韵让人沉醉。

如果说洛阳镇的千年银杏谷为建设成熟的景区,那么位于随北的吴山镇铁山红叶,就是原生态的野性之美了。铁山红叶主要为黄栌,是我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叶片秋季变红,鲜艳夺目。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就属于该树种。红叶在随州境内主要分布于桐柏山脉。随县北部鸡鸣山、铁山、七尖峰林场、田王寨、广水鸡公山一带多见,其中又以铁山为代表。深秋时节,铁山红叶进入最佳观赏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峰峦沟壑,一簇簇,一丛丛,灿若晚霞。置身其中,犹如走进一幅绚丽的油画当中。



秋天,位于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随枣走廊的随州,正绽放出迷人的风姿。置身乡野农家,如果你有口福,还可以品尝到纯朴的山民采自深山密林中的八月炸、野葡萄、野核桃、猕猴桃等野果,吃到正宗的农家山珍土菜,喝上新米窝巴粥。看满眼自然山水,守一片安宁祥和。此时,你会乐不思归。

天凉好个秋。秋天,你该来一趟随州了。

insuizhou 发表于 2017-9-22 16:56

是好看哦啊

钗待时飞 发表于 2017-9-22 20:12

这篇文章我看了两遍,写得真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凉好个秋(原创:天地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