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这个题目,是个大众题目,写的人很多啊,在“文悦圈”看到两次。以下是我以前所写的。21世纪的中国人有家不能回,不是因为战乱背井离乡而是为了活着异地谋生。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同60年代的文革一样是一个劫是一个坎,没有人能逾越历史的局限和无奈。 回家虽然是种本能,但是凡事和钱扯上关系,一切不是问题的问题都要打个问号了。从小到大,我们离家越来越远,却发现越来越难回去了,仿佛有一双无情的手将我们分开,这双手就是制度、权利。小时候放学小跑就一溜烟回去了,初中呢周末才能回家,每到星期六上午的时候,老师就不敢上课,同学们课前唱歌也格外嘹亮、兴奋,我将骑着老爸的旧永久自行车回家,停在杂草丛生的破旧车棚里已经瘪胎了。高中呢,一个月回一次家,而且是一天,睡一觉就走了,大学就不用说了,半年回去一次,除了寒暑假,我们没有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了,我们离他们越来越远,也感到陌生,生活经历的断代让人感到陌生。特别是在外打工了,舍不得钱,一年回去一次,试问兄弟们已经30挨边的人还有多少年见家人???有时候理由很光鲜,剩下钱做大事用,其实都是自私自利而已,当贪欲没有满足、亲情也丧失的时候才会让人痛哭流涕。因为计较就是打算盘,忽略了感情也不是静止不变的。现在留守儿童增多,父母在外将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空白和缺憾,恐惧孤独的他们不知道将来长大后怎样看待父母的选择,怎样评价这段牺牲全民幸福的历史呢? 未来不容假设,当不影响大局,能回就回吧,一辈子不长,何况灾祸不断、癌症肆虐。
家是少时依恋,青年时想逃离,中年时想回归的地方。无尽的孤独和漂泊感告诉我:回家去吧。
我想回家,我想感受四季的变化。在乡下,四季变化是分明的。在鸟儿啾鸣的春天,老树吐露新芽,春风和煦地吹拂着大地;到了夏季,粉色荷花亭亭玉立在池塘里,荷叶上滚动着青蛙留下来的水珠,一切都欣欣向荣地生长着;进入秋季,枯黄的树叶打着卷儿从树上飘落,阵阵萧瑟的秋风袭过宽广的原野;到了冬季,大雪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夜晚下起了,大地白茫茫的一片,站在楼顶遥望雪景,颇有一副苍茫大地“谁住沉浮”的豪迈。
我想回家,我想陪父母唠家常。自从外出打工以后,日子变得越来越匆忙了,但仔细一想,什么名堂也没忙出来。夜深人静时,我感觉自己是无家可归的小孩。我多想搬张椅子坐在他们旁边,听他们聊东家长、西家短,尽管父母已经很少提起我们小时的往事,但每每聊到过去的日子,总有一种热泪盈眶的亲切感。父母平日也很忙,下雨时、冬天的炉火旁,洗衣时、装满干花生的簸箕旁,才能得空聊聊天。即使回家过年,父子、母子之间唠下实心家常的时间也少,忙于场面式的拜年,忙于小家琐碎的事。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人老怕孤独,没有时间就多打打电话吧。
我想回家,我想吃母亲做的饭菜。父母老了,米饭不知不觉煮得又烂又软,蔬菜也炒不出色了,虽然我不嫌弃,可有时还要抱怨饭菜太难吃,过后我又很后悔,自己这么大做过几次饭给父母吃?我们吃着父母做的饭菜长大,这种熟悉而平常的饭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却令人想念,这世上只有母亲做得出来你记忆中的味道,要珍惜啊。
我想回家,想看看妻儿。我恨自己陪她们太少,这种遗憾感随着岁月年复年的消逝变得越加沉重。记忆的断层让我内心不安,我无法短时间内接受“突然长大”的她们。我想逗她们笑,也想陪她们玩玩过家家的游戏,其实每个成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啊。电话里,孩子们又说又笑,好像近在咫尺,却又无法触摸,我望云而叹,才知她们远在天涯。妻子在操持中,容颜渐渐老去,没有先前那么灵光了,在无数个异地相隔的日子里,我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熟悉而又陌生。
我想回家,我想在田间地头走走。狭窄、垮塌的田埂,让我有些难以辨认自家田地了。我想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减轻一下他们肩头的劳累。我多希望用劳动的汗水,再次锤炼我我孱弱的身躯,哪怕仅仅是烈日将我晒得黝黑。
任何时代生存都是第一位的,当温饱不保的时候,儿女情长只能放到脑后。每到春运,列车满载着来往的农民工,这场面让让我想到了电影《1942》年逃荒的场景。我们这样匆忙地奔向一个未知的去处,割舍情感的一切,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钱,是为了活命的钱。挣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是让我们坚强的理由,当挣不到钱的时候,我们沉浸在深深的痛苦之中。没有钱,身家性命不保,没有钱,亲情也陷入危机,这是一个讲实际的年代,“论迹贫家无孝子”、“贫贱夫妻百事哀”,都是因为没钱。也许只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支撑起家庭、婚姻的大厦。
在老家的父辈们其实也过得艰难,老了种不动地了,种的粮食只够保本,没有生活来源。在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被打破,除去大米、小菜能自给以外,其余样样要花钱。在儿孙满堂的年纪,按理说老人正是享轻福的时候,可是无数儿女根本无暇顾及老人们。无奈之下,老人们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试龙虾、下黄鳝、帮小工的队伍中,也许只有拼了老命才能活下去。回不去的乡村,看不到未来的城市,让人不禁要问,改革几十年了,怎么“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呢? {:1_536:} 本帖最后由 钗待时飞 于 2017-4-10 12:38 编辑
文文以情动人,读着读着,我的眼眶湿润了。家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想回又不能回的无奈和痛苦,只有经历过人才会写出这么感人的文字。
添加优秀图章,支持你。
如果你把帖子再修改一下,或许就更好了。 本帖最后由 钗待时飞 于 2017-4-10 12:39 编辑
我以前也打过工,感同身受。 钗待时飞 发表于 2017-4-10 12:35
文文以情动人,读着读着,我的眼眶湿润了。家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想回又不能回的无奈和痛苦,只有经历过人才 ...
这是两篇合起来的 写的真好,真感人。
高中呢,一个月回一次家,而且是一天,睡一觉就走了,大学就不用说了,半年回去一次,除了寒暑假,我们没有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了,我们离他们越来越远,也感到陌生,生活经历的断代让人感到陌生。
这段话感同身受,现在最痛苦的事就是和父母无话可说,除了几句问寒问暖的话,就再也没什么共同语言可言,有时也想想也是一种悲哀 很实用的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 清心可以 发表于 2017-4-10 16:46
高中呢,一个月回一次家,而且是一天,睡一觉就走了,大学就不用说了,半年回去一次,除了寒暑假,我们没有 ...
我也是一样打电话说的少,唉 楼主写作水平没得说的,但其内容本人不得狗同,其一现在的社会好的狠。不能与文革相比,那是特殊时期的知青背井离乡,那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其二你说社会有个无形的手把你和父母分开,你不要把你的境遇等同大多数,你不出去也可以过呀,本地这么多人沒出去还不是过的骚好。既然出去了又怕这又怕失去那,干脆把一家老小都带出去不就好吗?你在讽刺我们的社会,有能耐,地球这么大,你可以去你愿意的社会没人拦你。事物的发展是一分为二的有得有失,没有完美的世界,没钱绝对的只有相的,我们要相信唯物主义。 大堰坡 发表于 2017-4-10 19:50
楼主写作水平没得说的,但其内容本人不得狗同,其一现在的社会好的狠。不能与文革相比,那是特殊时期的知青 ...
我所写的,只代表个人或者某一共同群体的看法。 太长了没看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