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仙翁 发表于 2016-6-18 09:38

卓老师你好
      你又发表了新的帖子我都看了,很好。你童年时用的钱已是现在的新币了,我童年时可都是用的大票子,最小的是壹佰圆(壹分),其次是壹仟圆(壹角)、最大的是壹万圆(壹圆)。
      卓老师,你很有才,文章写的很生动,能勾起我们老年人许许多多回忆。我登录随州网是从你在电脑班讲课时开始的,我收集随州方言是在你主持的版块中开始的,所以我应该感谢你。

草原上的一只鹰 发表于 2016-6-18 10:00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随州民间传奇,记录有五眼桥,八角楼的来历,还有岁丰桥下铁蜈蚣,还有很多关于随州的故事,长大后在想看那本书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幅射. 发表于 2016-6-18 17:32

{:1_535:}楼主写的历史印象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19 06:42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6-25 04:29 编辑

逍遥仙翁 发表于 2016-6-18 09:38
卓老师你好
      你又发表了新的帖子我都看了,很好。你童年时用的钱已是现在的新币了,我童年时可都是用 ...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
(三)猴子凹
“猴子凹”这处古随州八景,相信好多人都没听说过,历史上“猴子凹”曾与“飞来土”“岁丰桥”“夜光池”“双龙寺”……等齐名,史称随州八景。(见附图)

我第一次听到“猴子凹”是在1955年夏。
在远方当兵的父亲从解放军第二高级步校转业到随县,在县卫生科当治疗、防疫股长,县医院名医,母亲也同时调进城关镇二小,(现今东关小学)。这样,我全家就在“二小”安家了,“二小”三面临水的地域就是俗称“猴子凹”。
见附图;

这图从“百度”卫星地图所截,红色的框框即为“猴子凹”的水域,可见水面之广。
对史上“猴子凹”自然景色,脑海里现仅留存一种“海市蜃楼”亦真亦幻影象。在县城闹市近在咫尺地方,当你从繁华大街穿越一条陋巷、行数十步后,突兀在你眼前一片巨大的水域,呈一凹型,在水域凹处,古树、古寺、几幢“民国”风貌砖楼,掩映在广茅的原始湖水中,碧水、野草、薏苡、红莲、游鱼,阵阵清风徐徐……秋夜,无名的水鸟惊飞、惊鸣,少年的我莫名恐俱地倦缩在冰冷的薄被里,乞盼这古寺厢房的教师宿舍,快快天亮、阳光……
自1955年夏到1957年秋,父母弟妹七口之家,在“猴子凹”的古寺厢房,沐浴了我家短暂的春天,1957年岁末,全家堕入“人间炼狱”直至1980年“改革开放”。
不该说的不小心“妄议”了,谨以致歉。
用一张图片讲述“猴子凹”水域宽阔。(见附图)

这是解放路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位于“购物中心”一侧。图中高楼中四间低平的豁口,随州最牛钉子户。我在原东关小学的同学余汉成、余汉英的老宅。在这图片豁口后方,一幢七层楼址,就是“猴子凹”史上水域。这处水域给我少年记忆留下浓浓一片印迹。
在“二小”从四年级读到六年级,最要好的小伙伴朱君,他和母亲、妹妹,娘仨借居在这水边,朱君家间易的厨房,临水面直接敞着,我俩常坐在厨房垂钓……
朱君父亲是“国军”军官,死于战场,娘仨相依为命,朱君后从城关下乡务农,死于稻场上重物撞击。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19 07:10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19 06:42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
(三)猴子凹
“猴子凹”这处古随州八景,相信好多人都没听说过,历史 ...



图中今东关小学操场。
原址全属“猴子凹”水域,1957年父母在图中一侧的今“公私巷”中段建了三间“土砌瓦盖”简易房。
当年建房稀松平常,由城关镇相关人员来现场看看,给左邻右舍口头招呼,全程不收一分钱、分分钟就OK。当时建一间房花百元人民币足了。
那时这地段没什么“公私巷”这屌名,俗称“壕坎子”,行政名称“三街二片六组”。
……
明天继续写下去:
(四)鹳坑及大小堰荡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19 07:16

草原上的一只鹰 发表于 2016-6-18 10:00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随州民间传奇,记录有五眼桥,八角楼的来历,还有岁丰桥下铁蜈蚣,还有很多关于随州的故 ...

是有这本书,《随县民间故事》,作者:刘大力(收集整理)民间传说和历史是两码事{:1_522:}



逍遥仙翁 发表于 2016-6-19 08:55

当年的猴子凹那是多么好的景观啊!如今的猴子凹,真让人懊恼不已。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6-6-19 19:02

沧海桑田,几十年间就斗转星移物非人非!前辈亲历的过往,在这里记录过去的故事分享给我们,让我等也知道曾经的随城,幸哉!幸哉!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20 07:38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6-20 08:02 编辑

逍遥仙翁 发表于 2016-6-18 09:38
卓老师你好
      你又发表了新的帖子我都看了,很好。你童年时用的钱已是现在的新币了,我童年时可都是用 ...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
(四)鹳坑及大小池塘
1957年寒假,全随县2272位学校教职员工,集中在戒备森严的县一中(今实验中学)“整风反右”,890人被划成右派份子,占总人数26%+。
这890余名右派份子经大小会思想批判斗争后,立即被投入劳动改造,在凛洌寒冬中肩挑手挖,用双手将“猴子凹”改建成了一方方“养鱼池”,诞生了《随县渔种场》。
自1957年未的“反右斗争”始,千万年的古随城垣内的地表水域开始遂步消失,到1980年建市后,包括古城外护城河全都消失了,只能残存在人们记忆里。
“反右运动”改变了我家一切,右派父亲投襄北农场劳改、右派母亲下调乡村小学。全家8口靠母亲38元小教工资生活。“反右”“大跃进”“三年饥荒”……少年的我在课余后碌碌为生存而操劳。唯一驱动力是要肚子吃饱。
全国城镇居民都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小学生月供24斤,中学生月供26斤。外婆按我五姊妹定量,用平盘杆称细心称出各自粮食分装在记号分明的碗钵中,例如读小学的弟妹,一月24斤米,平均一天是8两,一天两餐,一餐4两(200克),外婆将定量米装在各自专属碗钵。
当今的小学生,一餐让他(她)吃50克米饭,当长辈的还真求爷爷告奶奶去央求。为嘛?餐桌上鸡鸭鱼肉、书桌上水果零食,小学生们都吃的伤了、厌了、肥胖了……
那时,人们没有“过早”慨念,清早饿着肚子上学,9点多放学回家,外婆在柴火炉上的陶土大瓦罐里蒸熟了米饭,各自端着专属的一碗钵蒸饭,就着孤零零的一碗辣豆瓣酱、或一瓦盆有盐无油的罗卜、冬瓜,白菜……
父亲在劳改农场,只有母亲从乡村小学每月送回20元人民币,仅仅只能买回祖孙六人的供应粮,所幸那时上学没有家庭作业和“育才班”,帮外婆打凉粉、熬米花糖、酿醋……上学了,帮外婆挑担提壶在东关小学支摊做小生意,是我要务。
到“三年大饥荒”时,党宣叫“三年自然灾害”“苏联逼帐”,农村有人饿死了。我念初中,课余就提个篓子,从屋后残存青城垣起步、上土城垣,绕县城垣一圈。或窜城内大街小巷各个角落,目标只有一个,寻找捡拾一切可裹腹之物,野菜、野果。或可换钱的破铜烂铁、或可燃的枯枝木块。最好是在古城垣的水塘里捉到半死的鱼虾……
县城古城垣里大大小小有十好几处水塘,如要细细写上,真不是个容易事,那时的古城垣里还有农村、农民。一、二、三街都有农业队,居民属农业人口,一街农业队在头道桥二道桥以西,二街农业队在月光池、中心医院的肖家湾,三街农业队在神农公园(原大操场)。这三个街的农业队都有大小多处水塘。
鹳坑(又叫灌坑),这处古城内最大水塘,在二街农业队月光池、中心医院的肖家湾。(见附图)。面积约十几亩地大水塘,很深的水域,常传淹死人的花边新闻……
明天继续写帖
(五)古城垣的农耕社会记忆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20 07:51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6-6-19 19:02
沧海桑田,几十年间就斗转星移物非人非!前辈亲历的过往,在这里记录过去的故事分享给我们,让我等也知道曾 ...

我所理解的口述历史,就是我亲历亲见,口述史学作为史学的一个新分支,并不等同于人们一般理解的“口耳相传”的历史,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不外乎两点,即它的民间性与个人性。写上来有无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人生回顾用文字留存于网络了。
{:1_522:}谢谢版主支持,问好{:1_538:}

天地玄黄 发表于 2016-6-20 10:36

先生未曾谋面,却久闻先生网名,也一直关注先生的文章。先生对安居的历史了如指掌,对随县古城更写出童年历史韵味。每一位品读过的随县人,即使不是城关镇的人,也能勾起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为先生的精神和学识点赞。{:1_538:}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25 05:00

天地玄黄 发表于 2016-6-20 10:36
先生未曾谋面,却久闻先生网名,也一直关注先生的文章。先生对安居的历史了如指掌,对随县古城更写出童年历 ...

{:1_522:}谢谢“天地玄黄”君的关注和赞赏{:1_538:}
五天了、因忙于家事,此帖没续更也没与君互动,望谅{:1_528:}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