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新华书店 发表于 2015-1-20 09:28

为什么说中国式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




[摘要]中国式考试化写作纠合了八股、伪圣、小心、媚上、言不由衷、无用等所有坏毛病,是无脑式表达。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71/220/1777/115605596.jpg

为什么说中国式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
笔者曾戏言,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真正的写作,另一种是中国式考试化写作,这是“假写作”。为什么说后者是“假写作”呢?因为它纠合了八股、伪圣、小心、媚上、言不由衷、无用等所有坏毛病,是无脑式表达。作文命题总“老生常谈”学生怎会显露真个性?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是披着思维、思辨的皮,让学生来代证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出题者给你的,你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学生的写作就像一场“红头文件宣讲会”。如果说“红头文件宣讲会”是个关学生的笼子,这个笼子则有两层铁栅:一层是“被立意”——让你思考,但必须思考我给你的意旨;第二层是“被说教立意”——倘是“好意”则罢了,事实上这些“意”可从命题材料中“思辨”得出,而当写作时,它不过是一个浅显无需费舌的人生说教。很多时候,我们的作文命题不是去激发、点燃学生一吐块垒的欲望,而是让一群青春的面孔苍老地说教。“忌浅尝辄止”、“要专一”、“近朱近墨”、“环境的影响”、“诚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点与平面(个体与整体)”、“内因与外因”、“拒绝平庸”、“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理想与现实)”诸如此类的种子绵延不绝于今,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作“老生常谈”。这样,学生何来表达的欲望,只能说那些不需要证明、只需贯彻和演绎的大道理,这样还谈何真性情和真个性?此类作文命题,现在不是一两家,而是蔚为大观。虽花头多样但换汤不换药。2014年江苏卷命题更直接,“青春不朽”,判断已下,你去证明它或说故事演绎它,就是考生能做的事。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是在考察你的生活,调动你的体验,激发你的思考,而是让你来证明我的某种意思,尽管这些意思可能会有两种三种让你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让你去证明,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你需要的本领是“操作”好这个证明过程。不要以为这些命题只是让考试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它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在中学,以考代教是很难消除的现象,于是这样的命题必然入侵了平时教学,结果就是学生无表达欲望和激情,更无真观点真性情。当今学生最缺独立思考能力而非“鸡汤式智慧”以上是就学生的写作结果而言的,但背后是老师以及高考作文评价者的纵容甚至是鼓励。比如有个学生,让他写《细节决定成败》,他会洋洋洒洒,论点论据像模像样,再让他写《大行不顾细谨》,他照样洋洋洒洒,论点论据像模像样。问他,如果让你判断,这两种观点你究竟肯定哪个呢,他说根据文章需要啊。这就是我们的写作的可悲,与独立的观点无关,与性情无关,甚至与认识也无关,只要能得像样的分数就行,这既暴露出文风之虚假,又暴露出做人之假,这样的写作早已与真实的写作离异。我们希望的作文教学的担当——培养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如何实现?在我们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作文充满了“成功学”、“苦难学”、“发现美学”、“于丹式文化口红”等各种鸡汤式智慧,学生长期地绕在其中,他的写作不需要自己的观点,只要能把这些庸俗哲学圣哲之言进行漂亮的演绎或证明就行,缺少的正是写作本来最应宝贵的东西——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自由的思想。比如,杂文作家狄马在谈写作中的批判性思维时说过一个现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从古到今,我们的“圣哲之言”都特别爱用苦难的意义来给人洗脑从而使之柔顺,使之感恩。但这“苦难”的东西在说教上与人的实际感受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学生浸淫其中的结果就是培养了说空话套话假话的本事。没有人喜欢苦难,却有无数赞美苦难的诗篇,这是不是很荒谬呢?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觍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这种考试式文章的功用不明,既非文学性创作,也非社会应用性写作,更非思想性、学术性阐述。从学生的水平来说,他们不需要自己的深度思维,也可以不需要个人的性情,基本是能呈现主流的浅薄价值观,能说众口的话,并把它证明或演绎好,就算是完成了写作任务,无情无思无我、空话套话是学生“无想法”的体现。这种假文章能够通行,背后是我们的评价观的扭曲。衡文观反映的是育人目的,并直接影响命题者思路;就像人才问题上,你要用什么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察点进而是相应的考核项目。有时,我们有些老师甚至有意识地就学生对社会的关注进行“劝离”。最可宝贵的作文品质——对社会生活的批评、评点、判断,所谓批判性思维,因了对“负能量”的恐惧,在老师和阅卷者的默契中被“抽绑架离”。思维品质之失,不仅是作文之痛,恐是民族之忧。扭曲的衡文观与派生的糟糕命题沆瀣一气,共同切割学生的性灵。考察每年考后流传的满分优秀作文,竟有多篇立意(说教)既定,形式包装,真我退场,有死人有名言有美词,就是无自己的性情和个性,说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并不为过。有的文章语言不可谓不美,材料不可谓不丰富,但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真见解、真观点。语言形式好本非坏事,坏就坏在性灵被边缘化。正因为这是一种考试式文章,又因为考试二字对教学的强烈统治,就有了写作教学中的两大问题:“怎么写”方面,以考代教,只重技法,忽视体验,不重视生活化写作;“写什么”方面,本当让学生有想法、有担当、会评判的出发点,让位于内容无序、大道理泛滥、主旨鸡汤化。这样两个问题笼罩下的写作,只是考试式写作,而不是真写作。

西风烈马 发表于 2016-6-7 18:27

这书的书名是什么,文中对高考作文的批判好犀利。我的小孩写作文时常空发议论,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自我的真实想法,就象答政治题一样,多次点出来也没有效果。每次作文还能打40多分(满分50),估计语文老师的评价标准也会强化学生对作文写作的认识。

随州新华书店 发表于 2016-6-24 10:16

西风烈马 发表于 2016-6-7 18:27
这书的书名是什么,文中对高考作文的批判好犀利。我的小孩写作文时常空发议论,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自我的真 ...

这是文汇报的一篇文章,觉得很实用,所以才转载的。其实我们卖场关于写作类的书很多,但是家长往往缺乏静心去挑选,并不是别的孩子适应的,你的孩子就合适。所以选书也要因人而异,对症开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中国式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