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在童年这样爱我 (更新中....)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6 16:32 编辑这是一本值得和所有妈妈一起分享的书~枭帆,原名申增敏,上海电视台资深记者、编辑,摄影达人,新浪育儿名博主。定居德国,育有两个可爱中德混血宝贝,拥有丰富的教养经验,曾出版《海外育儿》,其作品见解独特,理念新颖,语言诙谐,受数万粉丝追捧。
妈妈,给我生一个小妹妹吧 孩子和事业,对女人来讲,想平衡的话,肯定要比男人困难。 但是,二者绝对不是水火关系,也不是不能兼得,只要你想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行了:“事业就是一个不扎口的大气球,你得不停地往里面吹气,它才能保持丰润的模样。但孩子是一棵小树,只要他扎根发芽了,哪怕你偶尔疏于管理,这棵小树依然会生机勃勃。”但是,与其要一个“给别人好看”的气球,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先选择“让自己心安和美满”的小树呢? 记得有次聊天中老公提到:“与其将来驾着自己的豪华游艇孤独地漂泊在海上,我宁愿选择等我年老时每年都有个温暖的圣诞节:门铃响后打开门,一群孩子扑进来。”我当时就想:嗯,看来这哥们儿和我的人生价值取向大方面基本是一致的。 一个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从工作、爱情、事业、爱好里提取很多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但是如果可以组建一个其乐融融、有儿有女的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可以充分体现自己的母性光辉和母爱汹涌,那么不管你是女强人还是女超人,你会发现孩子更容易让你的各种能量产生光辉的异彩。 丁克或单身也很美好,没有孩子拖累,自由潇洒,心随意动。但人真的是群居动物,尤其是亲情血缘维系的美好关系,是工作、旅行、慈善、志愿、奉献、牺牲都不可能换取的…… 养孩子虽然不是防老,但和银行的体系很类似:只有年轻时我们努力存储(例如承担生养孩子的辛苦和压力),年老时我们才有可能支取可观的本钱和利息(例如有可爱孙男嫡女环绕膝下,或者四世同堂幸福美满)。你肯定明白,收益再好的房产或股票,都不会叫我们爸爸妈妈,也不会等我们耄耋衰年,老态龙钟,来探望我们这些坐在轮椅上的老头儿老太太。 不要怕孩子养大后他会远走高飞,或者养个小冤家会带来无限烦恼,请你一定要有信心:只要我们赋予孩子充足且正确的爱,孩子不管是腾达还是落寞,他都会是我们亲密的孩子。 另外生命还给勇于哺育下一代的女同胞们准备了丰厚奖品:女人完整怀孕生育一次,在妇科病方面的免疫力可以提高10 年……我还听说生过孩子的女人在包括乳腺癌、子宫癌等妇科疾病方面的免疫力会大大提高。 如果你有机会,请一定要生二胎。 生完童一我们就基本上有了生二胎的念头,我当时最朴素的想法就是等我们百年后,最起码孤零零的孩子还有个最亲的人可 以做伴。 我很小的时候就目睹过自己的爷爷和他的妹妹,都是七八十岁的年纪了,但只要他俩坐在一起,就可以彻夜不停地说话,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只有兄弟姐妹才会有。我本人也是,和弟弟也是可以成夜说长道短,有什么事情,首先是和他商量,感觉比和父母还要来得信任和直接。 养孩子的辛苦不可量化,养一个孩子十分辛苦,养两个并不会成为“二十分”辛苦。有两个孩子做伴,他俩一起玩闹,一起成长,一起分享酸甜苦辣,这种日积月累的默契,肯定比和父母在一起时还要来得丰沛和醇厚。 所以,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对他最高级别的爱就是帮他再生个弟弟或妹妹。第二个孩子不会抢走第一个孩子的爱,只会让父母以及第一个孩子,收获更多的爱和温暖。 孩子拥有自己的成长伙伴,这其中有甜蜜也有摩擦,有对抗也有合作,有竞争也有双赢,这样长期磨合平衡关系对孩子来讲十分难得,对家长来讲,也不失是一种辛苦养育孩子的调剂和慰藉:看俩小人儿形影不离你追我赶,偶尔狼狈为奸,偶尔相依为命,偶尔为非作歹,偶尔拳脚相加,让你在生气抓狂同的时也感叹和惜存。 这些生活的小音符,这些快乐的细枝末节,不就是我们生命长河里跳跃的小浪花吗?不正是将来“血浓于水”的美好关系得以加强和巩固所必经的锤炼和锻塑吗? 一定要早生孩子。如果结婚了,尤其女人,不要让所谓的事业和工作成为你推迟生孩子的障碍。用我 80 多岁的姥姥的话说:“工作可以做一辈子,拿两年生个孩子你有什么不舍得?工作永远在那里,永远做不完,只要你乐意,工作机会遍地都是,但是生孩子,晚了肯定不如早了。” 生了孩子请自己带孩子。怀胎十月,历尽辛苦,生下来自己的宝贝,请无论如何一定自己带,自己养。累啊、苦啊、忙啊都不是你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的借口,刚生下来的婴儿是靠触觉和嗅觉分辨妈妈的,当他最无助最需要妈妈时你不在身边,怕乳房变形不肯哺乳,怕孩子吵闹不肯带孩子,怕给他洗澡、喂奶、换尿片,怕丢了工作饭碗而早出晚归等,说到底,都会伤害到你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而且这种伤害一旦产生,第一很难治愈,第二不可逆转,第三很难补偿。 当你说:“等过了这个月我就辞职,等拿了年终奖我就换个轻松的工作,等我再熬两年孩子进了幼儿园……”这些貌似方案的“等来等去”,一眨眼,就让你的孩子在泪水和伤感中长大了,长大后的他会变得不肯和你沟通,不肯和你玩笑,不肯和你黏一起--和你当初对他的态度一模一样! 上帝既然让女人拥有卵巢和子宫,就是赋予了我们男人所不具备的能力,我们既然拥有了生儿育女的原始零件,那么,就不应该浪费资源永远把它们闲置。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6 10:23 编辑
让孩子晚上一年学,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孩子差几个月出生,其实差别就很大,尤其孩子小时候,如果你能意识到新生婴儿和半岁大的婴儿的巨大区别的话,也就不难理解 5 岁半和 6 岁的孩子区别,虽然随着孩子成长,这种半岁区别会逐渐减小,但 5 岁半他不明白的傻问题,6 岁时对他来讲有可能已经是小儿科了。
所以,如果学校不强制,父母可以提出来让孩子晚上一年学,基本就可以在幼儿园多待一年,也就是说可以多玩一年,多享受一年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相当于送给孩子一份生命的厚礼。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也提到对于运动员来说,年龄大一点,哪怕大几个月,从小受到教练的关注就不一样。文中用加拿大冰球队员作为例子,如果你看他们的生日,十有八九都是一、二月份出生的。生日生在大月份,从小就吃香。虽然每个人发育不同,但大体上来说,大几个月的人,就比小你几个月的人更成熟,更受教练青睐,从此有了更多的心理暗示:我就是最好的,我有信心做好。教练越鼓励这样的孩子,孩子得到的重视越多,日后这个孩子成功的几率也大。
男孩子的心智发育相对来讲稍微慢些,不过,孩子在一年时间内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例如 5 岁半的童一,他还没有“女朋友”,他甚至觉得被女生喜欢尤其被女生亲一下是很丢脸的事情,但是一年后,他不仅欢天喜地地接受了喜欢他的女孩子,而且居然还很积极地每次去吃冰激凌时选择经过小女生家门口前面的路,说希望有机会能碰到小女生。
5 岁半时童一刚参加足球队,那时他扭捏地观看了三次才开始参加训练,一年后,他不仅和其他孩子一起去踢比赛,在欧洲杯时对德国国家队员更是如数家珍。现在他不仅懂了很多足球知识,而且顺利晋升少儿足球队,成为了每周两次训练、每周一次比赛的正式足球队队员。
5 岁半时如果把童一撂入一年级,以他这慢热的个性,其他不敢说,他要过一段“默默观察”的日子是肯定的。但现在 6 岁半的他,包括上次入学注册时的小测验,都那么自信、那么淡定、那么从容地和老师对话,清晰地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如果换成 5 岁半时,他肯定会紧张地哭出来,或者哼哼唧唧不肯进教室。
童一的姐姐特莉,是冬天 12 月份的生日,她的妈妈当时是小学老师,她看到很多孩子要花很长时间适应小学生活,还有些孩子两个月后实在难以适应就又回到了幼儿园,她说还是让特莉晚一年入学,因为小学一旦开始,就要一口气上完了,如果真的到时读两个一年级或两个二年级,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更大。
特莉是过了6 岁生日后次年的9 月入学,小女生读书一路顺畅,几乎从来不用家长辅导作业,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很棒,她在小学和中学都被学校建议跳级,说从学科掌握角度来讲,她在班级里太出色了。后来是她爸爸拦住了,说孩子就这么几年开心的读书时光,跳级就意味着减少一年,为什么要剥夺一年孩子的快乐时光呢?工作,有一辈子时间呢。
当特莉以高中会考 1.2 的高分(最高 1.3,当年 163 名毕业生,考到 1.3 的也就十多个孩子)顺利毕业,作为奖励,家里人答应她的要求,给了她三个月澳大利亚游学的假期,回来后她才注册进了大学。
童一的生日是 11 月 12 日,所以可以 5 岁半入学,也可以晚些 6 岁半入学,鉴于姐姐的经历,我们也选择了让他 6 岁半入学,希望他也能像姐姐一样,有一个顺利美好的学习经历。
我们让童一过了6 岁再入学还有一个原因:童一是双语孩子。一般来说,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正式学习,虽然德国一年级的内容相对来讲起步较慢,但毕竟也会有很多阅读的任务,如果童一的德语没做好充分准备,到时理解能力受限,学习自然吃力。妈妈的德语也是半路晃荡,爸爸还经常出差,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等到童一能够轻松面对老师提的要求、轻松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时再上学。父母都想拥有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
你说对吗?
童一的性格比较追求完美,有自己的主见和逻辑,能安静地做喜欢的事情,接受新东西能力很强,也很乐意学习各种内容,这都是他的优点,所以从学习角度来讲,做父母的不是很担心。但他也有很多缺点,例如比较内敛、慢热、没把握的话就不发表意见,如果从培养孩子乐观自信方面来讲,这些就都是负面阻力了。
虽说童一所在的班级是小班级,只有 19 个孩子,但如果他一直胆小忐忑,局促不安,不要说老师不喜欢,长此以往,孩子也会被动地跌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救。孩子需要肯定,需要表扬,需要被欢迎,但这都需要孩子自己首先要强大,不然,只会被嘲笑和欺负。
作为家里老大,童一有很强的领导意识,好胜心强,希望自己赢,自己最棒。这些特点都是双刃剑,如果环境合适,点拨得当,孩子会坚强勇敢,不怕挑战。但如果过早地把他放置在勉为其难的境地中,周围再夹杂各种明暗打击,掺上他性情里的缺点,雪上加霜,到时就肯定是手足无措、紧张被动,最后会更加缩手缩脚……孩子的性格需要慢慢培养,所以家长得帮孩子把关,在他最需要帮手时,适时给予帮助和呵护,然后他才会更强大,更有能量去面对周遭的各种挑战。
一年时间,孩子的身高也会有很大区别,在小学的几年,身高优势也许就是他的领导优势,如果再加上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孩子基本可以在学校里开心地学习,能比较轻松地建立自己的小圈子,与其他孩子和老师建立友好的融洽关系,从而良性循环,保证他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顺利美好。
为了我们的孩子更勇敢、更强壮、更具备抗压能力,如果可能,让孩子晚一年入学吧。没有谁会嘲笑他比人家大半岁,大家只会嘲笑谁比较弱。不要相信商家叫嚣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真有起跑线在那里,晚一年上学的男孩儿,有更多力量、更多智慧,他只会跑得更好,赢得更有把握。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6 10:30 编辑
妈妈,我想养一只狗
在德国几乎是家家养狗,而且大狗居多,这些狗狗和主人一样,可以自由出入公园、商场、餐厅,街上还能看到很多大狗跟着主人等红绿灯,乖乖地走在人行道上,不狂吠,也不追人。后来我慢慢了解到:这些狗狗都在学校里经过专业的训练,懂礼貌,懂规矩,而且听指令。
喜欢动物的童一慢慢长大,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妈妈,我也要自己养一只狗。”他天天申请,后来不惜动用他生日礼物的权利:“妈妈,7 岁生日我什么礼物都不要,我就要一只狗。”
童一爸爸也很喜欢动物,他几乎养过所有的宠物,包括蛇、大鹦鹉,养过一只狗狗享年 17 岁,养过一只猫咪终养 18 年。他对宠物的情感以及养宠物的各种知识,自是不用赘述。
问题是本大妈,活到一大把年纪,还从来没养过宠物。对狗狗,觉得它很可爱,很漂亮,但是对怎么收拾臭臭,怎么清扫那漫天飞的落毛,怎么对付它们身体的异味,没有任何经验可谈……
爸爸不露声色地找了各种视频,还给童一买了两本关于狗狗的书。得,童一每天搬着他的“大部头”来找我:“这个小狗太甜美了,妈妈你看它的大眼睛。”后来爷儿俩慢慢集中到要养金毛,就又专门买了一本喂养金毛的书,童一更是时不时来找我探讨:“妈妈你看它们小时候,太甜蜜了,你看它的眼睛。”
童一应该不懂得公关技巧,他只是太喜欢了,很自然地就来和妈妈念叨。一开始他并不知道不让养狗的主要阻力来自妈妈,爸爸给他解释是他太小,还没有能力养狗狗,所以小男生只能眨着期盼的眼睛说:“我等吧,等我上了二年级,我们就可以养只小狗了。”
童一爸爸因为看到过很多人头脑发热买了狗狗,结果很快就改变主意不要了,或者狗狗生病了老了就遗弃了,所以他觉得养狗需要很慎重,得做好十几年有狗需要照顾的心理准备。无论狗狗怎样,都得当做家人对待,不离不弃更不能慢待。他一直很聪明
地不做本大妈的游说工作,因为他也知道,说到底,养一只狗,重点的工作、大量的工作、推卸不了的工作,都得我承担。他一抬屁股出差了,家里的孩子和狗,都得这个女人好生照看。所以当我难以抵御童一的一脸期待时,他心存窃喜但仍能比较理智地给我做工作:“你千万不能头脑发热,你千万不能中途变节,你千万不能因为它咬了你的电线或皮鞋打它,还有,你再也不能动不动就带孩子外出旅行了。”
后来的后来,看到老公疯狂地搜集各种关于金毛的信息,兴奋得眼睛放光,我突然想通了,为了家里这俩男人的笑脸,我所谓的额外工作就当是必要支出吧……
狗狗再烦,也烦不过孩子。小狗训练大小便,每天遛弯,教它各种规矩,是很烦。但你如果想到自己能心平气和地给孩子换两年尿片,训练他们大小便时他们每天可以尿湿 10 多条裤子,相比之下,小狗可就太聪明了,还不用给它洗裤子。
狗狗再贵,也贵不过孩子。买狗狗,上税,上户口,定期检疫,看兽医,还不算吃的狗粮和各种用品和玩具,尤其大狗,什么都和人差不多。但是,我是这么说服自己的:狗狗再贵,也没养孩子费钱吧。
不能旅行,但也有解决办法。欧洲旅行可以考虑带狗狗同行,回国,实在不行,可以考虑分批行动,例如妈妈带妹妹先回国,然后爸爸再带哥哥回国,或者妈妈带俩孩子先回,再或者,寄养到狗狗旅馆或者其他朋友那里,也多少有些回旋余地吧。
有了狗狗,生活会大不同。我们最向往的,就是能和狗狗有足够的户外时间,当童一哥哥一本正经地保证:“妈妈,我在学校时你帮我看狗狗,我早上去学校前我自己带狗狗,放学后我也自己带狗狗,我喂它吃,给它喝水,带它出去跑步。”一个 6岁半的孩子,尽管你还不能相信他太多,可就他这小决心,小向往,小保证,当妈的都懂,还怎么能一直说“不”呢?
老公谨慎认真地挑选小狗,无意中说了一句:“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养
自己喜欢的狗狗,我一定要从小好好训练它,谢谢亲爱的你的支持。”原来他以前养的狗和猫咪都是收养的,尤其那只狗,是从一家农场里逃出来的。所以老公说养一只金毛犬是他内心的向往。
不过,说到底,为了孩子、为了老公都是被动养狗的诱因,其实,养狗也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体验更加完整。只有养过狗狗才明白,那份快乐和感动,真的无可比拟。 写的真好,继续继续呀!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6 16:27 编辑
组织一支家门口的足球队
踢足球,无论在中外都是魅力四射的一项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球类活动,不仅因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儿,还因为它是户外有氧运动,能锻炼孩子更丰沛的体能,如果定期参加球队活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敢抢敢跑的勇气。
如果家门口有一支足球队,如果家门口就有很多队员,那么孩子们玩球的热情是不是更容易保持?坚持玩球的难度是不是可以降低?
是的,也就是一转念,你就可以为孩子们组织一支足球队,家门口的足球队。
我们这支小球队从无到有,从定教练、定场地到招募队员,也就一个多星期的样子。如果你也有意给孩子组织个球队一起晒晒太阳出出汗,我这里简单叙述一下来龙去脉,愿意动手干的,可以直接开始,下个周末,你的孩子也有一支足球队啦。
因为童一去试踢的球场实在是有点儿远,所以我就想就近搜罗球队。费了些周折,最后演变成了“童一的娘为了小人儿可以踢足球,脑子一热先给他定了个教练,并张罗了球场,现在正忙着给他组织个队员呢”……
那天拐了两个弯,找到了一位资深教练,和他一聊就刹不住车了,他说:“我这里没有球队也没有球场,但是我可以做教练或帮你找教练。”
先定了教练,就想着得把场地定了,足球场要大啊,于是狼奔豸突地问了一家幼儿园,太小。还有一家很牛气的学校,至少有 4-6 个足球场大,但是人家怕麻烦不借,给钱也不借。
妈妈没有气馁,继续找。这次说动了一位女校长--“看在你是为了孩子的份儿上,我和学校领导讨论一下给你答复吧。”听起来有谱!
教练有了,场地有了,还缺重点呢!对,缺队员啊,一支球队,最少 8-10 人吧,到哪里去“抓”5、6 岁的小男生呢?苏菲妈妈也是一大侠,出主意说要不你拉个赞助啥的,这样球队就更有规模啦。
女人总是有办法,和安德斯的妈妈商量,她说:“好主意啊,我给你发到小区论坛上,看大家的积极性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我也第一次登录了社区的 BBS,急不可耐地率先发了“招兵买马”的帖子……
这种家门口的球队,最大的优势是孩子和家长比较容易坚持,如果路途遥远或交通复杂,家长们很难每周一次坚持下去,球队容易受影响。
组建球队时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幸好最终都还是解决了。
定教练。基本上足球俱乐部或运动场馆包括学校里都有教练,我们找到的是足球学校的专业教练,教练的执教费用都可以商谈。
定场地。比较费劲的是场地,如果小区里有现成的场地是最理想的,实在没有就联系周围的社区或学校,幼儿园一般没有足球场。很多学校懒得张罗这类既有风险又无巨大收益的活动,所以一口回绝;还有些专业场地,收费很昂贵,家长们也付不起。感谢尚德实验学校的肖校长,是她的悯恤胸怀促成了这支小球队的成立,当时我在游说过程中无意中打出了一张温暖牌:“请您一定支持一下这支小球队,都是 5、6 岁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帮助,也需要一个场地可以让他们进行户外活动,让他们更具备团队意识。”后来肖校长说:“同是搞教育的,我们应该支持孩子们的成长,也难得你们家长能有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意识。”
招募队员。我们小区比较大,有自己的社区 BBS,我跑去找安德斯的妈妈,俩人一拍即合,还是黄金搭档,因为我是冲锋型的,而安德斯妈妈是周到细致有保障型的。她发了帖子,又向一个个家长确认,同时短信要名字,做了球队名单。后来才知道,除了阿迪和安德斯,还有秦同学,其他的孩子家长我们一个也不认识。周五晚上和安德斯妈妈聊了两个小时,俩女人原来有那么多共同话题,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球队,我们可能依然像以前一样,见面只是打个招呼而已。
关于招募队员,还可以直接把活动启事的宣传单让孩子发到幼儿园,或者在小区里询问同龄孩子,例如傍晚孩子们都在小区广场上玩时,就可以直接问孩子、问家长。
关于费用。所有费用 AA 制。场地和教练费用均摊,球、服装等教练提要求后,统一购买并分摊。孩子们每活动一次,基本需要 50 元的费用,和参加其他体育场的球队费用差不多。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6 16:30 编辑
和单车一起长大的孩子
几乎每个孩子都和单车一起长大。看似简单的单车,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单车是最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而且骑单车可以看到很多平时注意不到的风景,和孩子一起骑单车,还能锻炼孩子的耐力,让孩子懂得做事需要有始有终。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自行车,基本都能顺利使孩子爱上单车。
市场上的儿童自行车原来分得很细,3 岁以内的自行车甚至可以细分到月份。看到很多 1 岁多的小朋友骑着小小的助跑车刺溜得飞快,大人觉得很神奇,孩子则通过自行车获得无限的乐趣。
孩子们从幼儿园和学校回来,家门口最简便易行的活动之一就是骑自行车,春夏秋冬,早晨、傍晚和周末,只要有时间,孩子们都喜欢从车库里拉出自行车,然后享受速度带来的愉悦。
从小四轮到小三轮,到助跑车,到带辅助轮的自行车,到去了辅助轮,车上的孩子也慢慢地从趔趄着奔跑,再到熟练掌握平衡以及随心所欲地指挥自己的大脑和双腿,一个个小小孩儿,在自行车的陪伴下,日益健硕起来……
童一哥哥从小喜欢球,也喜欢各种带轮子的玩具,顺其自然地很快喜欢上了自行车,不用催,不用劝,想起来就在家门口骑。到公园或者去小朋友家玩儿时,如果可以,他总是要求带上自行车。
妹妹甜妞在哥哥的带动下,也很喜欢滑板车、自行车,很多时候,都会骑着自行车去游乐场,要是遇到天气好的早晨,还会骑车去幼儿园。
孩子们一直骑自行车,平衡感和速度都很好,几乎不用特意教,去了辅助轮就会骑自行车了。妹妹过了 3 岁,爸爸特意给她买了辆紫色的小自行车,小妞爱不释手。哥哥 5 岁时,给他买了 24 码的自行车,小男生更是喜不自禁,回到家就要求骑自行车。
哥哥现在骑车的速度和耐力已经相当可观,可以和 13 岁的申展哥哥骑 10 公里了。我们憧憬着,等妹妹再稍微大些,准备一起骑自行车到奥地利去听音乐会。当然这个愿望能否实现,取决于每个人的恒心和锻炼程度。
自行车不仅可以当代步工具,还可以锻炼身体,尤其适合家人一起休闲活动,周末可带孩子去人少的公园,或者到专用的自行车道,陪孩子一起感觉一下阳光下的自行车活动。带上水、带上小点心,和孩子设定个小目标,体会一下流汗和坚持,以及到达终点的快乐和成就感。
家后面就是一条著名的自行车道,经常看到一家人或者一群人骑自行车旅行,有时遇到他们喝水休息就简单聊聊,很多人都是从北欧一路骑过来,差不多骑 10 天到两周时间,骑到奥地利的维也纳,然后休整后坐火车回家。
一路上风景宜人,顺着多瑙河,沿路有很多餐厅和旅馆,可以随时停下用餐或住宿。上次一个妈妈带着三个分别是12 岁、10 岁、7 岁的孩子,他们从荷兰骑过来,骑到我们这里时基本还剩一半路程,最小的 7 岁男生已经打了好几次退堂鼓,但是妈妈和姐姐都鼓励他坚持下去。他们的爸爸在做准备训练时摔伤了,所以直接在维也纳等他们娘儿四个。
带孩子做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相信个中的训练和成长都不用赘述。简单的自行车,真的有着意想不到的正能量。和孩子一起爱上户外活动,爱上自行车吧,不管是骑车休闲,还是骑车旅行,都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风景。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6 16:35 编辑
妈妈,超市外面的水果是什么样子
在微博上,我曾做了“童年里你最难忘的三件事或者等你有了孩子,你愿意为他的美好童年做些什么”的调查。
心理、两性专家陶思璇老师是这样回答的:“童年我最难忘的三件事:1,有音乐陪伴;2,有很多好书陪伴,特别是童话故事书;3,有很多的植物陪伴。如果我有孩子,我会带他(她)尽可能多地去亲近大自然,去认识和了解那些美丽的动物、植物,读美好的童话故事书。”
另外,从众多爸爸妈妈们踊跃的留言中可以看出,童年幸福的细节,基本都和大自然有关:是偷偷爬树,是悄悄玩水,是和小朋友滚在草地上,是到公园或郊外抓知了捉蝌蚪,或者是和农民伯伯一起吃西瓜……没人提到兴趣班,没人炫耀他的钢琴考到了十级。
那么为了自己孩子的幸福童年,大家也应该尽力“复制”自己童年的快乐,例如多带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带孩子去种一棵小树,或者拿出更多的时间看孩子疯玩儿。
城市周围其实都有很多草莓园、桃子园、苹果园、葡萄园,去网上搜一下,找个好天气,带孩子去转转,不一定要等到丰收采摘,其实在大自然里生长的果树,无论何种状态,对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来讲都有一种吸引力。
记得去厦门访友时带童一去采摘过草莓,他看到那么多草莓大呼小叫,眼睛瞪得大大的,那时他只有 3 岁,但已经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妈妈,这里的草莓和超市里的不一样。”孩子不仅采摘了草莓,还看到草莓的叶子和花朵,还认真看了看给草莓浇水的设施,包括边上的一群鸭子和一条大狗。
当孩子年龄尚小时,城市人文旅行对他们来讲并没多大意义,让孩子去果园转转,咬一口亲手摘下来的果实,或者借机玩玩泥巴、玩玩水,就是最有趣的旅行,最难忘的记忆。
那天,我们原本计划去城市里看保时捷博物馆的,可是下午,却改变主意决定带孩子们去山上的葡萄园转转。汽车孩子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但葡萄园,不论是孩子们还是妈妈都从来没有见过呢。
我们带上小狗思贝柯,孩子和大人一同沐浴在雨后清新的空气里。路上先遇到一个大苹果园,说“园”其实不妥,因为路两边全是苹果树,根本没有园囿和栅栏,孩子可以跑过去摘个苹果,我们也可以采一个解渴。
孩子们和小狗跑来跑去。思贝柯遇到一只同龄的小母狗,它们玩儿了好久。两只小狗在嬉闹之际,思贝柯还蹭了不少地上散落的泥土。
循着苹果园往山上走,很快就看到了葡萄园,也是漫山遍野,没有围栏也没人把守。先是一大片的白葡萄,走到山坡上,看到更大片的紫色葡萄,而且我们遇到很多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葡萄……
看我们几个客人来了,采摘的老人热情地给了我们每人一串葡萄,连思贝柯也分到了一大串,贪吃的思贝柯吃了还想吃,一个没注意,它就直接跳起来从树上“捞”了一串……甜美的紫葡萄,
我也是第一次吃到从树上直接采摘下来的呢。我拿着相机拍照,一直慨叹:“这些都是电影镜头里的场景啊,想不到也被俺福大地遇上了……”
孩子们的乐趣俯拾皆是,跑来跑去,看着一桶桶紫色的葡萄,发出哇哇的赞叹声。后来拖拉机开过来,孩子们又爬到司机位子上去摸索,路边的大树,他们一蹦就能抓到树干吊起来。
回程路过一块收获后的玉米田,孩子们找到遗留的玉米,雀跃着去喂村子里的母鸡和鸭子。
我们还遇到一座神奇的“斜房子”,兄妹俩津津乐道,如果让他们写日记,他们肯定不用发愁今天的写作素材了。看来,为了让孩子们增长见识,父母还真不能偷懒呢。
不管城市有多大,都大不过大自然。
当我们家里没有树、没有果园、没有有趣的农作物,那么,就让我们走出家门,帮孩子寻找吧。下班可以带孩子去吃农家乐,里面的很多布置都是真材实料。周末带孩子去郊外转转,不仅是孩子,你也能遇到很多工作中所没有的惊喜。
快乐很简单,找到快乐也很容易。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8 08:20 编辑
乘着火车看世界
很多人都告诉过我欧洲的铁路系统四通八达,而且硬件软件设施都很过关,另外还不要钱附送很多窗外美景。但想想带着孩子,坐火车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多行李怎么办?孩子无聊了怎么办?哭闹骚扰到别人怎么办?
带孩子做些比较有挑战性的事情,对妈妈来讲需要足够的勇气,对孩子来讲就是难得的经历。
考虑到第一次带孩子坐火车,我选择了早晨八九点出发,下午两三点到达。因为是白天,万一出状况,应变会比较方便。并在心理上做好了 N 多准备,例如精简行李,给俩小朋友打预防针,定了可以改签的火车票,法国有人接送等,这些因素都是这次顺利完美的火车旅行的有效保障。
爸爸比较谨慎,线路和车次确定后,他选择了可以签转的车票,后来他说给我们定一等车厢,人比较少些,服务更好些,孩子活动空间更大些。最后,他还都给我们定了有桌子的座位,三张票定成两张靠窗一张靠走道,这样我们娘儿仨可以霸占一个半封闭空间,孩子们趴桌子上可以画画、玩手机、吃东西,都比较方便……
全程需 5 个小时,中途要换三辆火车,最长的也只有两个小时,剩下的都是一个多小时,一般刚坐下来,孩子们总是会看半天铁轨、站台和外面的风景,然后吃点东西,看看书,画画填色,或者小范围活动一下,根本来不及枯燥,就该穿衣服赶下一辆火车了。妈妈也没闲着,除了充当互动的对象、角色外,还间或拍几张照片,轻松随意和慵懒。
男一送我们到站台,他带我看一张图:“这里标着车厢和站台的对应位置,你们是 5 车厢,站台是 D 区,就站在这等,距离你的车门最近。”后来我发现每个站台都有这种图,只要找到站台,根据你的车厢然后在相应位置等候,可以不慌不忙地上车。
另外,德国火车分一等二等车厢,除了票上面有显示,车厢本身也有一等和二等,车厢里面的连接处,或者地板上,也都写着一等或二等。如果慌忙坐错了,也不要紧,检票员会告诉你,到时换地方就行。一等车厢除了人少,另外可以点餐点咖啡,列车员都可以送过来,同时还附赠小包装的糖果饼干和巧克力豆。火车检票员也是卖票员,临时上火车的可以补票,刷卡和现金都行,很方便。
总而言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有机会带孩子外出转转,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好事。乘火车到法国过周末,兄妹俩也是感受多多,除了见到朋友一家很开心外,乘坐火车,对孩子们来讲也很新鲜,增长了不少见识。回来后两个人争着给幼儿园的老师讲:“我们乘火车去旅行了,实在太棒了。”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8 08:22 编辑
我们一起去看海
童一和妹妹最喜欢的一本童书就是《我想去看海》,小鸡卡梅拉在海上差点被吃掉,被迫每天下一只蛋,后来遇到一只喜欢的红色火鸡,最后平安回到家。
孩子的成长会出现各类情绪和状况,培养他们勇敢、独立、乐观、坚毅的品格,让他们遇到事情能自行思考,卡梅拉就像孩子们的一个朋友,让小朋友明白:原来,生活中除了幼儿园,除了读书写字,还有更多好玩的事。
记得每次读到卡梅拉见到了蓝色的大海,漂在海上时,孩子们都会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也去看大海呢?”
大海有着无穷的魅力,海边假期也老少皆宜,是举家旅行的一个好项目。孩子们除了喜欢玩水玩沙,他们也很喜欢海浪、海风、海上日出和日落,包括海边觅食的海鸥,或浅滩上遗留的贝壳和小螃蟹,都让小朋友欢呼雀跃。
海边度假,相对来讲比较闲适,不用赶景点,没有舟车劳顿,大人可以睡到自然醒,孩子们可以玩到太阳落山,不怕热不怕晒,除了喝水和吃冰激凌,大家还有很好的胃口吃不同的美食。大人孩子没压力,情绪安好,闲适自在。
说起来,几年里带孩子们去过好几次海边了,但好像每次都玩不够。最喜欢带孩子做的就是拣很多贝壳,在沙滩上修水道,和浪花赛跑。海边的活动貌似简单,但是让孩子们乐趣无穷,津津乐道。
童一的爷爷奶奶安居在温暖的葡萄牙,我们约了两位老人一起到里斯本,然后再开车到葡萄牙最南端法鲁的海边。兄妹俩由于和爷爷奶奶经常打电话和视频,一点儿也没隔阂,一声一声的“Oma、Opa( 爷爷、奶奶 )”,在老人身边环来绕去,那份亲密和爱意,浓厚又绵长。他们要么和奶奶一起做游戏、画画,要么腻在爷爷身边,抢爷爷的眼镜看动画片……
这次海边最开心的保留节目就是捉小螃蟹。傍晚退潮后,海边的浅水湾里有很多大拇指大小的小螃蟹,带个小桶,拿起孩子们的挖沙铲子,慢慢靠近,然后猛地上撩,就能逮到。最多的一次我们一家子逮到了 40 多只小螃蟹,不过玩过后又将它们放回水里了。爸爸和爷爷都先和孩子们说好:“可以捉,但必须再放回去,小螃蟹们需要慢慢长大。”
爷爷 76 岁了,奶奶 71 岁,明年 6 月,两个老人该庆祝结婚50 年金婚了,他们相濡以沫,尤其奶奶,对爷爷照顾得无微不至,很是让人羡慕。尽管我们还年轻,但是看到他们,在感慨韶光易逝之际,觉得要更加珍惜眼前的家人和快乐。
男一同学整个假期就是大家的 CEO,大小事统管--定车定酒店,驾车选海边,一日三餐,大小事情都是这个大男人张罗。我发现在这里还是英语好用,葡萄牙的餐厅和酒店基本都使用英语,德语和中文都不太管用。
每个养家糊口的男人都不容易,但是,我还是得表扬下我们家的男人:对老婆孩子有爱心有耐心,对父母老人也很有孝心,爷爷在海边的最后一晚感觉不适,男一同学马上把老人送到医院,做完全部检查后又接回酒店。至少有两次,他看到孩子的奶奶为了爷爷奔忙,他都慨叹说奶奶太不容易了,然后转头对我说:“等有天我老爸百年了,咱们就把老妈接回来,我们来照顾她。”我早就知道他有孝心,但听他这么表白,我还是觉得这个男人真是妈妈的好儿子,孩子的好爸爸(个人觉得,有孝心的男人很难得,比其他的品质都更应该惜存)。
度假真好,人流不见了,喧嚣不见了,车流也不见了。但是,碧海蓝天还在,温暖的 25 度还在,我们快乐的心情还在……
当孩子们有爷爷奶奶罩着,有爸爸伺候吃喝,妈妈就可以腾出手来拍照,看看镜头里开的家人,妈妈的幸福不用赘言。和孩子们一起在海边赛跑和嬉闹,听孩子们甜蜜地喊爸爸妈妈,那份满足感,应该就是“金不换”吧,哈哈。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8 08:27 编辑
走出家门,屋外的阳光
营造理想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分享。
阳光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神奇的馈赠,阳光不仅能驱散生理上的寒冷,还能驱散你心底的阴霾。有阳光的地方,你会觉得色彩更加明亮,周边事物更加鲜活,尤其是你的孩子,阳光下他有更多的活力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爱上阳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吧。
自然界里的快乐其实非常简单,阳光下动物们分享食物、互相整理毛发、玩耍都是爱的表现,也是增进彼此关系的最好方法,单纯美好。
孩子们的快乐也超级简单,只要有个好天气,可以拉出自行车,或者就在家门口玩耍,光脚跑在草地上,摘朵野花……他们不会惦记手机里的游戏,也不会催妈妈回家看电视,他们玩了一身汗,跑回来喝口水,继续在阳光下撒欢儿。
幸福生活的本意其实就是阳光和快乐,美好童年的实质其实也是阳光和快乐。
孩子们在慢慢长大,妈妈们能够陪伴他们的时光会越来越少。请珍惜现在,在艳阳高照的上午或傍晚,在阳台、门外甚至是楼顶,放几把躺椅、几杯饮料,和孩子可以一起感受阳光的味道。时光因为缓慢而变得美好,躺在椅子上,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温暖的阳光,欣遇迷失很久的拂过脸颊的细软清风。
很多妈妈估计会因为阳光太强烈而怕晒,或者讨厌自己出汗,所以宁愿把孩子拉到树荫下或关在空调房间里。这么做看起来大人和孩子都很舒适,但事实上,这不仅剥夺了孩子体验阳光、体验汗水的好时机,同时也会使孩子错失很多在阳光下肆意玩耍的美好回忆。
健康快乐的孩子需要阳光,不仅是大自然的阳光,也需要心理上的真正阳光。尤其都市里成长的孩子,更需要这大自然提供的户外环境:没有电子游戏的沉迷,也没有电视的聒噪,更没有兴趣班、补习班的苦恼,孩子可以和小朋友尽情奔跑,或者很有创意地用一堆泥巴堆个小城堡,他们的笑脸和美好体验,就是将来美好童年回忆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好的亲子时光,美好的生活片段,其实俯拾皆是,父母只需稍微用心,换位思考,听懂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的悲喜,适当给予孩子一些帮助和自由,就能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路上,带着欣喜和热情,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感知,并一起赢得美好时光里的美好体验。
和孩子一起享受阳光,随时随地,随心随意。
带孩子喝一次下午茶,吃些小点心和水果。形式和场所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心和孩子在一起,不要频频接电话,不要坐在边上刷微博。认真和孩子聊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沟通些小情绪,或者给孩子讲讲有关喝茶的基本常识。
带孩子去田野走走。孩子可以自由奔跑,也可以摘一朵野花送给妈妈,作为回报,你可以静静地窝在草丛里,帮孩子抓到一只碧绿的小蚂蚱。孩子永远没有功利压力和世俗烦恼,父母,哪怕只是暂时带上自己的闲适心情就够了。不呵斥孩子,不紧张孩子,陪着孩子感受阳光下各种沁人心脾的美好吧。
带孩子进行一次阳光下的小旅行。选个阳光周末,给孩子一个小旅行,和孩子一起乘公车,或者住到乡村旅店,听着蛙声入眠,早晨被鸡鸣叫醒,推开门窗能看到晨曦中升起的太阳,和农家孩子一起享受简单甚至粗糙的早餐。然后去看看稻田吧,水里说不定还有跳跃的小鱼和青蛙。
带孩子和影子玩耍。每个孩子都喜欢踩影子,找个午后,带孩子一起踩影子,孩子也许会有大发现:为什么我踩不到自己的影子?课堂是学习,踩影子的过程也是成长对不对?
带孩子到游乐场转转。哪怕炎热,哪怕寒冷,哪怕你就想窝在家里,但是尽量多动动自己的屁股,哪怕就带孩子去游乐场转转。孩子的快乐除了滑滑梯,还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快乐。父母可以带孩子爬绳子,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跑一身汗,回家一起洗澡,换来晚餐的超级好胃口。
带孩子感受金黄的夕阳。每天我们都会错过日出,那么晚饭前后,带孩子感受一下夕阳吧。在小区里比较空旷的草坪上,或者带孩子爬楼梯到楼顶,看着太阳一点点滑进地平线。有时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到田野里沐浴夕阳,说不定,还能遇到几棵盛开的虞美人……
还有很多,利用手边的天时地利,利用手里的时间碎片,利用孩子尚和父母亲密的关系,带孩子多感受阳光,也让自己多沐浴在阳光下吧。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对他最高级别的爱就是帮他再生个弟弟或妹妹。第二个孩子不会抢走第一个孩子的爱,只会让父母以及第一个孩子,收获更多的爱和温暖。
好多精彩的话语。 本帖最后由 映雪妈咪 于 2014-9-29 16:45 编辑
我想骑小马
大学毕业后我曾到专业的马场进行采访,第一次见到并亲密接触了高头大马。后来有机会,也认真接触了马和英式骑乘训练,可惜后来此项活动没能坚持和深入。
当时认识了一个加拿大的马术教练,他对待每匹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一直说:“马是食草动物,所以马一点儿也不脏;而且马很聪明,不管是热血马还是温血马,理解能
力都超强;而且马都很有感情,相处时间长了,它见到你就会开心地叫和扬起前蹄。”
机缘巧合,童一和妹妹也赢得了一次去马场骑马的机会。
去马场前做足了口头功课,爸爸小时候也骑过几年马,说兄
妹俩见到马时不要乱跑,不要尖叫,不要有突然的动作,尽量不要站在马后面免得它突然撂蹄子。哥哥说:“马那么大,我不知道自己敢不敢骑。”小妞胆子比较肥,说:“我不怕,妈妈你看着我骑我就不怕。”
这个马场和我在上海接触的马场很不同,上海的马场都是训练英式骑乘为主,运动员们的训练项目是奥运跳马和盛装舞步,而这个马场是专门的“马背体操”训练场。朋友芭芭拉牵出来两匹马,童一和童心开始协助给马刷毛,清理马蹄,原来这些都是骑马的必备工作,也是接触马、和马联络感情的好办法。
后来,进了室内训练场,俩小同学先自己围着场地跑了好几圈,甜妞还一边跑一边学小马叫……后来两匹马进来了,甜妞第一个骑了两圈儿,然后是童一也骑了两圈,再后来轮流换人,而且尝试了很多动作,包括正着骑、反着骑、两手放开、跪在马背上……
童一还敢跪着骑时扬起一条腿呢。
芭芭拉很开心,说俩小人儿都很不错,不怕马,而且在马背上不怕高,尤其童一,还敢做各种动作,作为第一次来试骑的小朋友,表现很出色。
和哥哥一直很喜欢狗狗不同,妹妹是一直很喜欢小马,家里的动物玩偶基本都是小马和独角兽。所以等妹妹真的见到并骑了小马后,她很是惊奇:“妈妈,原来小马这么大啊!”看着她把胳膊努力张开比划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去骑马前给孩子们做了些思想准备工作,例如了解基本的常识:见了小马动作要慢,小马喜欢吃苹果和胡萝卜以及马背体操的类型和基本动作等。
后来我们骑好后,又观摩了半小时专业的马背体操训练,看到几个 10 多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备马,自己做热身动作,自己指挥马并在马上做各种动作,兄妹俩都表示很向往。
看兄妹俩叽叽喳喳的样子,我们很开心他们俩没有害怕,问他们下次还来吗,兄妹俩齐声喊:“来的来的,我还要骑!”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还有作为陪练的爸爸跑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我觉得孩子和大人都体验了一把骑马的快乐。
城市里基本都有马术俱乐部,可以电话咨询下,有机会带孩子去接触一下,会是不错的体验活动。
骑马和很多运动相比,因为有不通人类语言的马全程参与而变得比较特别,参加骑马运动或训练,除了孩子们自身的体质体能必须要有所保证,同时还得保证和马要有比较好的沟通,例如让马明白你的口令,或通过你双腿的力量感知它下一步的方向……骑马,因为多了沟通,因为多了合作,所以孩子们更容易提高沟通能力。懂得了马的语言和习性,他们也能体验和收获更多美好与快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