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辛苦了!
{:1_548:} 弘扬随州历史,普及随州文化!赞一个!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4-8-9 18:01
弘扬随州历史,普及随州文化!赞一个!
{:1_535:} 如此好贴,今日方见,来晚了。 封江游子 发表于 2014-8-13 12:09
如此好贴,今日方见,来晚了。
{:1_549:}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4-9-1 19:54 编辑
尧舜禹时期随州一带乃至整个长江中游都是三苗的居地
文明源自中心神农大公立世首创日中为市在公德公平前提下交易 使随州中心地域形成多民族文化融合成华族文明-----中华文明前7000-----前4000年期间 中华中心地域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遗址包涵上古多元民族文化遗址 正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中华文明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有苗氏占领炎帝神农九州九隅(随州厉山) 炎帝请黄帝出兵大战蚩尤涿鹿之战 (见随枣边的鹿头镇)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蚩尤是三苗九夷八十一兄弟苗族首领随州有苗氏三苗以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遗址为代表 三苗融入华族 文明源自中心> 夏朝建立前,神农 炎黄尧舜禹时期,随州一带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大面积分布三苗九夷的居地伏羲女娲之后裔神农 炎黄尧舜禹与蚩尤有苗氏 三苗是冤家对手各种古籍文献记载征战到融合千年之久正是所谓不是冤家不碰头所以有神农 炎黄尧舜禹的地方必然就有三苗 或者说是有三苗之地必然就有神农 炎黄尧舜禹
神农大石像 位于海拔113米的九列山第七列上,由花岗岩材料制成,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为正方形,边长56尺,意为中华56个民族;像本身高95尺,寓意炎帝神农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
神农 炎黄尧舜禹对三苗除进行战争形成部分三苗迁徙之外主要是以大规模民族融合为主的方式完成统一中华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四罪而天下咸服 舜舞干戚舜通过认干亲戚而顺服有苗氏 舜礼乐联姻亲文治和禹军事武征最后有苗氏终于顺服禹攻三苗是对没有诚服的三苗九夷进行战争分化融合迁徙主要地域应该在古籍描叙三苗范围“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如屈家岭 石家河 盘龙城 凌家滩 等等地方合并 与华族部族原有范围的融合 华族和三苗九夷逐渐统一融合成华夏-----开启家天下的夏朝
“斟寻”是在中华国土上最早由东夷部族与华夏部族融合的例子之一,其时间不会迟于距今4200年顷,当是在夏禹分封的前后。这个“新”部族是以东夷人为主随州淅河就可能是这个民族融合的中心夏都 ---------斟寻
摘录三苗网 http://bbs.3miao.net/thread-375586-1-1.html 夏族人名与苗族人名普遍相同,不容忽视-----
夏族人名如:“禹”、“太康”、“少康”、“芒”、“昊”、“孔甲”等。
苗寨有位苗名叫“禹”;一位苗名叫“康西”,另一位叫“康洛”,苗族四凶之一共工又叫“康回”。苗名叫“芒”的更多,诸如:“芒”、“阿芒”、“芒名”、“芒盛”。苗族远祖太皞又叫句芒。我寨有一苗名叫“昊”。老祖宗太皞亦作太昊;少皥亦作少昊。夏人名孔甲,与苗族、商族一样以天干、地支作人名。我寨一苗名叫“乙”, 另两位苗名叫“丙”。太皞老祖又名号“甲乙”,颛顼先祖又名号“壬癸”。《山海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了十二个以岁命名的儿子。
因而在夏人同三苗的斗争融合中,随州淅河成为双方的中心要地 夷”字由“大”和“弓”合成 。《吕氏春秋.》夷羿作弓。 羿,指后羿。是夏代苗族著名首领 射手 太康居斟寻失位后羿篡位 居斟寻 。商汤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稳住夏桀,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起,有緍氏公开反抗 古籍记述夏桀在鸣条之战失败以后,奔于南巢,通常以为即到了东夷的地区,今安徽巢县一带,勾践越国也宣称越为禹后,大概是与诸夏认同的一种表现 有待证实。夏人在夏代及夏朝灭亡以后有一部分东徙,移居于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乃至杭州湾一带,却在考古学上有若干证据。部分夏人东渐而化于东夷和百越,当是事实。
三苗在商为黎之鬼东夷叛商 鄂侯、九侯被商纣王冤杀导致了荆蛮、淮夷、东夷与商王朝激烈对抗,商朝派精锐部队前往弹压 ,西周趁势崛起武王伐纣有毛人(苗人)参加周军作战 ,商王朝灭亡!鄂侯虽死,但其宗族尚在,为周室拉拢的对象,到周厉王时,对内盘剥,对外掠夺,再次激起人民的反抗,鄂侯驭方率领淮夷、东夷再次造反,一度取胜,后来周王室倾举国之兵,在其他公族的配合下,裂伐了鄂国 ,噩侯驭方所率淮夷东夷 等就是三苗九夷族由于周室与鄂侯、东夷、淮夷长期战争,两败俱伤使西周走向衰落,成就了曾楚国后来的崛起(《海内经》夏失国后,有文字记载“杞、鄫”两国为夏的直系后裔殷墟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掇续》六二的“左比曾”的铭文,另有“安州六器”中一 的铭文载:“王令中先省南国,串(贯)行, 在 (曾))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