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的古国你知多少?
古老的随州,在三千多年前,就有高度的人类文明繁衍生息,这里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湖北省北部的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有一条古代的交通孔道,人称“随枣走廊”。
随枣走廊位于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府河谷地。因形似走廊,故名。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起自安陆,西北止于唐白河,自古以来这里都是鄂西北和豫西南地区通往江汉平原的必经之地。而地处随枣走廊的随州位于这条通道的东段,是“汉东”重要的枢纽。作为古代中原往来江汉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通道,“随枣走廊”是中原王朝南下获取铜料(湖北郧县五峰及大冶铜绿山、阳新港下等地)的交通命脉。为此,周王朝才会在此线路上分封所谓的“汉阳诸姬”加以屏藩。这从随州境内出土了大批商周时期不同部族和方国的青铜器(如鄂侯器群、曾国器群、息、廓器、郎器、盅(中)器、陈器等)可知,汉东地区古国林立,汉阳诸姬繁荣昌盛,你知道咱随州有多少个古王国呢?
鄂国
位于随县安居镇。1975年,在安居羊子山墓群出土青铜器4件,有鼎、簋、爵、尊,时代为西周早期,出土带有“鄂侯弟季”铭文的鄂侯尊和鱼父乙爵青铜器。2007年11月,安居羊子山又出土了一批弥足珍贵的青铜器,器类有方鼎、圆鼎、簋、甑、盏、盘、提梁卣、尊、觯、爵、方彝共27件,多有铭文,属于鄂国青铜器。 盅国
位于随县均川镇。1980年,在均川刘家崖一被盗墓葬中,出土了鼎、篾、鬲、壶、勺、编钟等铜器27件,据专家考证,该墓所出盅鼎,为盅(中)国之器。盅(中)国的方位应为“汉阳诸姬”之一。
厉国
今随县厉山镇。又称“赖国”。相传系厉山氏(即烈山氏)后裔所建,姜姓。据西周初年的铜器《太保玉戈》铭文考证,厉国至迟在商代末年已经立国,西周初年已成为周的诸侯国。春秋早期,厉国成为楚之与国。鲁昭公四年(前538年)亡于楚。
唐国
位于随县唐县镇。据西周早期铜器《中觯》铭文考证,唐国迟在西周早期就已立国,文献上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一说认为唐国系由北方迁徒而来。其族姓一说系周的宗支,属姬姓;一说为祁,系尧之后。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春秋早期,楚国就凭武力威服了唐国。春秋中期,唐国沦为楚的附庸。前505年灭于楚。2001年在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出土的唐子墓,随葬五件铜礼器,鼎、鈚、盏、盘、匝,即有3件铜器上有铭文。三件铭文中皆有“唐子中濒倪”,认定为古唐国君侯墓无疑。
随国
位于随县安居镇。西周分封的姬姓宗亲诸侯国。史载,“周初建国千八百,见于春秋经传者,六十有五而随称为大”。随国立国灭国时间,文献无明载。但至迟春秋晚期已立国,或许更早些,其国祚延至战国,随国之灭年代约在公元前328年前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文献中大量记载有随国,但在随县境内却出土了大量曾国文物,且曾随姓氏相同、疆域相同、年代相当,以致于专家学者提出“曾随合一”说。也有少部分异说,认为或是曾灭随,后楚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
今安居镇发现随国古都城遗址。遗址约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废弃于汉代。该城址与现已发现的齐、鲁古国都城相似,城内有城,城外有套城。内城南北约190米,东西宽170米,城墙东、北、西三面保存较好,墙基宽约10米。城内有厚薄不等的文化层和大量陶器碎片,内城四周有护城河遗址,距内城西北方向一公里处发现有多处夯土。
郎国
位于随县三里岗镇。1974年,在三里岗尚店均水北岸,发现4件铜器,其中有邸公鼎1件和郎公毁2件。有学者认为郎为国名,可能是“汉阳诸姬”之一,其地在三里岗一带,后为随所灭。
曾国
位于随州市曾都区。传世的文献中不见国名为“曾”的国家,但是有国名为“缯”和“鄫”的两个国家。一为今河南方城县一带之缯国,二为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之缯(鄫)国。不过,考古却发现今湖北随州之曾国。1978年发现曾侯乙墓,表明在战国初年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或谓此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一说曾、随为二国。”《辞海》释“鄫”同 “曾”,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1979年,在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季怠”为曾国的大工尹,是曾国先君穆侯之子西宫之孙,又称是“周王孙”,说明曾国的确是周朝分封的姬姓国。1994年,在随州义地岗墓地发现了三座曾国墓葬,所出6件有铭铜器均为曾少宰黄仲酉所作。到现在“曾随之谜”还未解。
廓国
位于随州市万店镇。1976年,在万店塔儿周家岗一墓葬中出土青铜器16件。其中2鼎、2簋、1鬲、1盘上铸有铭文。鼎和盘的作器者廓季为廓国季氏,簋的主人为曾太保。
陈国
位于随州市区。1979年,在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出土了鼎、编钟等37件铜器,其中有铭铜器有陈公子仲庆簋一件。
贰国在随州南(今广水市境),是周朝为限制楚国发展而封的“汉阳诸姬”之一。后为楚国所灭。《左传》载:“‘楚屈瑕将盟贰、轸。’并小国也。
长见识 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