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自修讲义
本帖最后由 李金山 于 2014-1-7 10:30 编辑太极拳理论自修讲义(一)一、什么叫太极拳?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一),是一种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拳术。 注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杨氏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陈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等共518项。二、太极拳的起源 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之先河,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原型。 17世纪中叶,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内家拳精髓,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为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三、太极拳的创编理论 太极拳的创编理论来源于下列5个方面: ① 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 阴阳学说:各式传统太极拳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③ 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④ 道家导引、吐纳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 ⑤ 中国古典哲学: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四、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柔和、缓慢、轻灵、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和健身操。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太极拳的基本内容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理、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六、太极拳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篡了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作为强身健体之用并作为表演和体育比赛之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巨大的空间,太极拳进入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部分传统太极拳还其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比赛用的太极推手。 太极拳这枝中华武术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一。七、太极拳的门派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各具特点,又相互借鉴,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当前流行的六大门派之特点如下: 陈氏太极拳讲究“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虚发互变。” 杨式太极拳讲究“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浑厚庄重。” 吴式太极拳讲究“松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 武式太极拳讲究“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刚柔相济,开合有效,虚实清楚。” 孙式太极拳讲究“开合相接,转换灵活,进跟退撤,身到意合。” 赵堡太极拳讲究“端正规矩,圆活连贯,轻灵贯中,刚柔自如。”八、太极拳的全面性、适应性、安全性 太极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体现东方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等。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完善自我,都能习练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二)一、何为太极八法?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合力发人),捋(借力向后引),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挒(以侧掤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击人),靠(以肩膀寸劲击人)。其中“棚、捋、挤、按” 称作“四正劲”,“采、挒、肘、靠” 称作“四隅劲”。二、何为太极五门? 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三、何为太极十三势? 太极拳的五门八法合称太极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十三势是太极拳的另一种称法(因为不管哪种太极拳的动作,都是由十三势构成的)。十三势是何人所创,众说纷纭,或曰武当道人张三丰,或曰山右王宗岳,或曰(河南)杞县李信之父李精白,或曰……。不管十三势是何人所创,但十三势是一切太极拳的基础,所以有《十三势歌》(注二)流传,有《十三势行功心解》(注三)流传。 注二:《十三势歌》(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注三:《十三势行功心解》(武禹襄)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粘依。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四、为什么一定要练习太极桩功? 太极桩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修炼,对太极拳的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人提高自身功力,都是十分重要的。站桩功是传统武术练习内功的基础。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而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从中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达到培本固元之目的。通过在桩功中的锻炼,使体内的真气运动自如,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五、怎样练习太极桩功? 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 1、无极桩: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两腿外侧,头颈正直。双目平视前方。动作要求:虚灵顶劲,胸背舒展,敛臀收腹,呼吸自然。 练习目的:主要起到套路动作预备势的作用。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轻闭双眼,先用意调正身体姿势,做到“头正、颈直、肩沉、下颌微收,腰臂放松,两腿微曲,敛臀收腹,用鼻自然呼吸,呼吸时尽量做到深、长、缓、匀。” 2、太极桩:两腿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脚尖距离与两脚跟距离相等,两膝微曲;两掌同时环抱于胸前,两腕间距与肩同宽,掌心均向内,两掌指尖相对。目视前方。 动作要求:重心要稳,虚灵顶劲;环抱圆整,协调平衡。 站桩时,需掌握和练习如下几个要点: 1、虚灵顶劲:即头部端正,颈部直立放松,下颏微内收,口轻闭,齿轻合,舌顶上颚,面部自然放松,展眉。意念上顶(只可用意,不可用力)。 2、松肩垂肘:即两肩始终保持放松下沉,不可耸肩、僵肩;两肘始终保持下垂,无论做什么动作,都不可把肘部翘起来。 3、含胸拔背:即两肩向内微合使胸部舒畅,同时背部向上松伸挺拔,不可弓背,犹如头悬梁之感。 4、尾闾中正:即上至头部下至臀部要垂直中正,不可凸臀、挺胸。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会阴穴以及两脚心的涌泉穴的连线中点要上下垂直相对。 5、气沉丹田:即意守丹田。在练功时注意臀、胯前收将小腹微微向上托起,配合胸肌、腹肌放松,随着横膈膜下沉,让小腹明显有充实之感。 在这里先介绍了无极桩和太极桩,其他的太极桩功容日后再作介绍。在众多的桩法中,首推太极桩。六、为什么练拳要有预备势? “拳诀”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 所以练拳必先站无极桩,使自己心定神安、空洞无物,以致绝象觉明,复有一点儿灵犀生于气海之中,则太极生焉。随则两仪、四象、八卦,三才、五行皆在于其中。七、为什么练拳前要做热身? 太极拳运动实质上是一种体育活动, 所以必须遵循体育运动的规律。我们知道,凡是进行体育活动之前都要进行热身。故而在练拳必先热身。太极拳的热身主要是放松身体的九大关节。九大关节是:脚趾、踝、膝,胯、腰、脊椎,肩、肘、手腕。所以,热身又叫“关节放松”。热身效果的标准是,身体微微出汗、关节无障碍之感觉即可。八、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首先,必须明白太极拳是怎样一种拳术?它具有什么内涵和性质? 然后,求“无极”(站桩)。 其次,通晓拳义(拳术理法),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拳师说:“宁传一手,不传一口”。可见拳术理法的重要性。具体操作是“入门引路需口授。”和“功用无息法自修。” 再其次,反复习练拳架(即套路),俗话说:“拳打千遍自熟,拳打万遍自巧。” 在练习中应注意:① 不用拙力;② 呼吸自然;③ 气归丹田,如果练拳时低头、挺胸、凸臀,则气逆行而上复不能气归丹田;④ 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如此则好勇斗狠而失心和,长久以往则病痛齐发,习拳者犹须牢记! 最后,学一点儿经络学说。经络发源于脏腑,布于肢体。经络中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内气发于丹田,贯于经络,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发于丹田,收于丹田,无极象始,无极象终,气不离丹田(并非绝对),身体内常保持一种中和之气,则百病不侵,而延年益寿。(三)一、何为尊古太极? 当代太极拳大师陈庆州在他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功夫荟萃》中开章明义:陈氏拳学,重在师承渊源;研究考证,须明流传与演变。有文记载,当今人们所习练的太极拳,皆出自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始祖陈卜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怀庆,传到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再传至第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陈长兴将陈王廷创编的七路拳改编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后有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创“小架”;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5)创“赵堡架(和式太极拳)”。传到第十八世陈照丕(1892-1972)坚持家传“尊古太极”;第十八世陈照奎(1928-1681)创“新架”。第十九世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号称“四大金刚”)均先随陈照丕学拳,后跟陈照奎学“新架”。 陈庆州,男,中国河南温县林召乡徐吕村人,祖籍陈家沟,出生于1934年5月2号,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现任中国温县庆州武院院长,中国焦作(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美国陈庆州功夫研究会太极拳总教练。自幼习练家传武功,1962年拜陈家沟十八代太极宗师陈照丕为师,潜心学艺,刻苦练功,曾有“太极隐士”之称。他身怀绝技,精于“走化”,是当今“尊古太极”的领军人物。 陈有则,男,别名陈小立,生于1959年,自由酷爱武术,1969年起随父亲陈庆州学习陈式太极拳一路功夫架、二路炮拳和传统器械。1979年,特召入伍(部队首长是湖北省随州市西城派出所原指导员黄炳炎),1985年调至温县体委专业从事武术工作。1984至1987年,他多次参加国内重大武术赛事,共荣获全国对抗赛冠军三次、亚军一次,并获得省级冠军六次。 综上所述,我们接触到陈氏太极拳的渊源是陈有则(一颗星☆)、陈庆州(二颗星☆☆)、陈照丕(三颗星☆☆☆)、陈长兴(四颗星☆☆☆☆)、陈王廷(五颗星☆☆☆☆☆)。 分析上述,可以看出,“尊古太极”实质上就是陈氏太极拳,用陈庆州的话讲,就是每一招每一势都是按照先辈所口传身授的样子和要求去练习。至于这样练习有什么好处?陈庆州是这样讲的:说不上来,但是练了一辈子的拳,总觉得奥妙无穷。长期习练,既强身健体,又对技击很有研究价值。所以不敢懈怠,唯恐有负恩师教诲。 “尊古太极”不光是一种拳架,更是一种文化。根据上述传承线上的人物,分别有著书立说,如:陈长兴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陈照丕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十三篇》等。陈庆州著有《陈氏太极拳行功太极球》和《陈氏太极拳功夫荟萃》。这些著作都是我们提高太极拳理论的好教材。更有陈王廷的《长短句一首》(注四)耐人寻味,是德艺双馨的充分展示。注四:《长短句一首》(陈王廷)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诌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于山川。成也无干,败也无干。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二、尊古太极包含哪些内容? 1、太极拳行功:站桩功、太极球、太极棒、打三袋; 2、老架:一路(75势)、二路(44势); 3、推手:传统活步推手、大棚大捋推手、定步推手; 4、器械:单刀、双刀,单剑、双剑,梨花枪夹白猿棍,五虎群羊棍,春秋偃月刀、三人杆对打。三、怎样习练尊古太极? 1、先练站桩功,目的是“培根”,像栽树一样,培其根,润其身,根荣而枝叶自然茂盛。用时5—7天,可达到“清气上升,升于百会;浊气下降,降于涌泉。” 站桩的第一天感觉从丹田发出一股热流下降至膝部,第二、三天下降至小腿肚,易产生弹抖劲,此时坚持3分钟,使涌泉穴有气流感、百会穴有气旋感,右手指发麻、手心发热,左手稍发凉。练到第七天,感到足跟发重而达到足底生根效果。 站桩时,早晨面向东(面迎朝阳);夜里面向北(面向北斗)。 站桩功的基本动作及注意事项: ① 预备势:端身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专注于敬,周身相随,切勿妄动。百会上领,尾闾下沉。舌尖轻抵上颚,牙齿轻合口微闭。二目平视前方,用鼻自然呼吸。双手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里,平心静气,意守丹田。 ② 动作一:接上势,右手呈掌置于胸前,相距八寸,指尖朝上,掌心朝左。 ③ 动作二:接上势,左手呈勾置于背后,虎口抵住命门,中指外凸,其余四指捏齐,掌心朝上。 ④ 接上势,屈膝松胯,含胸塌腰,双眼似睁非睁,似合非合。默念:啊、哂、嘘、吹,配合呼、吸、呼、吸。静敬练功。 2、学练老架一路,目的是去僵求柔,体会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具体要求和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苦练两年,争取达到习练1000遍。练习时要求:立身中正,舒展大方。以腰领劲,螺旋缠丝。节节贯穿,连绵不断。虚灵顶劲,开裆贵圆。沉肘松肩,松胯屈膝。虚实分明,呼吸自然。标准是: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3、习练太极球,目的是辅助功夫增长,主要是培植丹田内劲充盈,蓄、发兼修。太极球的习练开始阶段,需要老师当面指导。在学会老架一路之后就要及时抓好太极球的习练,如果每天演练十遍,则一年之后,若习练者仰卧,在丹田部位放一块20克重的石块,丹田自弹的爆发力可将石块弹起10厘米高。 4、学练老架二路,目的是在完成去僵求柔之后,练习身体的爆发力、力求坚刚,作为老架一路的补充和完善(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5、学练太极推手,目的是检验习练拳架的功夫。习练拳架是“知己”,推手则是“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当前在河南温县陈家沟流行五种推手,它们是:挽花、定步推手、顺步推手、大棚大捋推手,花脚步(乱采花)。习练推手,可以按此顺序依次学习和练习,按其进展由浅入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招熟”,第二阶段是“懂劲”,第三阶段是“神明”。 在第一阶段,将站桩功、老架套路、行功太极球的招势练熟。 在第二阶段,由于苦练站桩功产生“足下生根”,苦练太极球产生“腰活”、内劲充盈,苦练套路产生“虚灵蓄劲”。将此三点基础运用到推手之中,走向“渐悟懂劲”。此时,应加大苦练太极球的力度。“太极球练十八法,法法不离缠丝圈,千变万化由我运,太极阴阳在里边。” 通过练习,提高功底,把太极球练到腹内去,叫做“由外及内”。当出现“丹田自弹”,便是丹田充盈、蓄发兼修的良好信息。当在丹田部位旋转一个重50克的石块而能弹出一米多远时,就是很好的“懂劲”了。由“懂劲”走向“神明”的初期,是揣摩擒拿与化解擒拿的阶段。此时,应苦练“太极行功棒十八法”。 第三阶段,是功夫练至“五阴五阳,阴阳不偏”,与人交手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称为“妙手”。最终表现是“任凭锋利钢刀百砍百滚”。这些表现是通过大圈到中圈、中圈到小圈、小圈到极小一圈的习练结晶。 6、学练太极器械。有一定的太极拳基础之后再学太极器械,因为他的动作都是与太极拳相互关联的。学习陈氏太极拳传统器械,须得“言传身教”。正像陈照丕宗师所说:“非口授,不得其妙然。” 习练器械时应明白练习的原则:“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练刀如猛虎,练剑如游龙。”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 “长能短使”,如梨花枪中的望后扫一枪、往前打两枪、摇旗扫地、泰山压卵、灵猫扑鼠等;“短能长用”,如单刀中的风卷残花、日套三环、拨云望日、腰斩白蛇等。演练器械,仍然需要保持陈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浩然正气、缠绕折叠等等特点。演练器械,一般要求是,收势地点与起势地点在同一个地方。习练器械,应该明白:剑练腕、刀练臂、枪练腰。其中,剑是最不容易练好的,故有“百日刀、千日枪,剑需天天练”一说。四、习练尊古太极应注意些什么? 尊古太极,实质上就是传统的陈氏太极拳,所以,习练其他陈式(氏)太极拳的要求,同样适应习练尊古太极时参考。但是,尊古太极的当代领军人物陈庆州是非常重视如下几点的: 1、敬:不敬则外谩师友,内谩自身,心不敬,何能学艺。 2、细:心细笔勤,招招要揣摩,势势要留心。 3、熟:水到渠成,不可性急;千遍演练,招熟自巧。 4、雅:手狂生事,口狂惹祸;武德先修,风雅大度。 5、恒:三年小成,十年大成;日日坚持,持之以恒。 6、承:体会拳理,完善拳架;结合自身,健身娱情。 7、尊:尊师爱徒,师要表率,徒要诚心,尊纪守法。 综上所述,尊古太极,更注重的是武德先修。先学做人,然后练拳。五、尊古太极人物传承: 陈王廷(第九世)传陈汝信; 陈汝信(第十世)传陈大鲲、陈大鹏; 陈大鲲(第十一世)传陈善通; 陈善通(第十二世)传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 陈秉旺(第十三世)传陈长兴; 陈长兴(第十四世)传陈耕耘、杨露禅; 陈耕耘(第十五世)传陈延年、陈延熙; 陈延年(第十六世)传陈连科、陈登科; 陈登科(第十七世)传陈照塘、陈照丕、陈照普、陈照海; 陈照丕(第十八世)传陈克森、陈庆州、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陈春雷、陈小松、冉广耀、陈世通、陈小星; 陈庆州(第十九世)传陈有则、陈有京、陈有芹、陈有华、陈有强、陈家强、职武营、卢志友、纪东艺、黄伟儿。六、尊古太极人物简介: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曾在山东扫荡群匪,甲申年(1644)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消极,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遗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又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被吸取了二十九势。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统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清代陈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河南温县人。陈氏十四世孙。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人称“牌位先生”。精于陈氏世传拳术。借助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理论,将陈王廷所创的七路拳系统化、定型化,改编成老架一路(刚柔相济)和老架二路(爆发力强)。传授门徒众多,有名弟子有,其子陈耕耘,宗侄陈花悔,陈怀远,杨露禅(福魁)等。 陈照丕 (1893-1972),字绩甫,河南温县人。系陈长兴功夫架套路“尊古太极”的代表,是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世一代宗师。1928年于北京宣武楼与各路豪杰交手17天未遇对手,从此名声大振。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十三篇》等。在继承的基础上,将单刀十三式增至二十二式,在双刀的基础上创编了双剑三十七式传授于后。当代“四大金刚”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都是陈照丕的弟子。 陈庆州,男,中国河南温县林召乡徐吕村人,祖籍陈家沟,出生于1934年5月2号,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现任中国温县庆州武院院长,中国焦作(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美国陈庆州功夫研究会太极拳总教练,中国新乡陈氏太极拳陈庆州功夫研究会名誉会长。自幼习练家传武功,1962年拜陈家沟十八代太极宗师陈照丕为师,潜心学艺,刻苦练功,曾有“隐士”之称。他身怀绝技,精于“走化”。他能以陈照丕宗师的平易近人的品德传拳与人,还能以陈照丕宗师的武德结识许多武林好友。是当今“尊古太极”的领军人物。七、尊古太极组织机构简介: 1、庆州武院,是由国际太极拳大师、武术博士、焦作市政协常委陈庆州先生独资创办的,是河南省唯一一所民办公助的现代化文武学校。前身是“林肇乡陈氏太极拳业余体校”,始建于1986年,并于2000年1月8日报淸县体育局批准,更名为“陈庆州太极功夫院”。2001年5月1日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正式更名为“温县庆州武院”,陈有华任院长。 2、陈庆州功夫研究会,位于河南省温县,陈有则任总会长。 3、陈庆州功夫研究会上海美博汇分会,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漕宝路与莲花路路口美博汇六楼,庄翠芝任会长。 4、陈庆州功夫研究会浙江慈溪分会,位于浙江省慈溪市党校内。 5、陈庆州功夫研究会河南新乡市分会,陈家强任会长。 6、陈庆州功夫研究会江苏徐州市分会,姜启健任总教练。 7、陈庆州功夫研究会河南焦作分会。 8、陈庆州功夫研究会福建邵武市分会。 9、陈庆州功夫研究会安徽蚌埠市分会。 10、陈庆州功夫研究会随州分会(筹备之中)。 (资料不全,容日后逐步完善。)八、练好尊古太极拳的三个阶段的重点即表现: 在第一阶段,“招熟”阶段,主要练拳架,重点练习掩手耾拳、摆脚、踢二起、金鸡独立、金刚捣碓、跌岔等。实质是开张关节,引动内劲。要求做到:金刚捣碓声如巨雷,掩手肱拳呼呼带风,二起脚跳七八尺高,跌岔后能一跃而起,玉女穿梭一纵如旋风,其快无比,金鸡独立时稳如泰山。 在第二阶段,“懂劲”阶段,主要练习缠丝功,练习太极球。实质是练习中节(肩、肘、胯),以气摧形。要能感到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跟发重,头顶发悬,肌肤发胀,手指发麻。 在第三阶段,“神明”阶段,主要练浑圆一气,刚柔相济,大圈与小圈相结合。实质是练到化境,外行看不见,内行看得出。能感觉到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肺得到润泽。(四) 资料来源一,《陈氏太极拳功夫荟萃》(陈庆州) 资料来源二,《怎样练好太极拳》(冯志强)详见《武魂》1986.3.P.2。 资料来源三,《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分解教学》(刘淑慧)。 资料来源四,百度·百科(详见网页):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183/11129960.htm?fromId=8183&from=rdtself 李金山整理于湖北省随州市 2014年元月份 想当年我们大一体育课花了半年时间学太极拳,在道教发源地青城山打着太极,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真正地羡慕你有过那么美妙的经历。神仙也。
页:
[1]